李世民回长安
在洺水之战之后,李世民的威望在唐朝朝廷中急剧上升,几乎压倒了太子李建成,逐渐形成了对太子的强大竞争压力。面对这种局势,李渊深感不安,因为太子是国家的继承人,如果李世民继续积累军功,最终可能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这对李家的未来构成威胁。因此,李渊认为,必须尽快让太子李建成也获得一定的军事成就,从而平衡朝廷局势,保障李家稳固的权力。
正因如此,当李世民准备继续进攻徐元朗时,李渊决定召回李世民,命令他返回长安。可是,李世民并没有选择休息,他立刻向李渊陈述了自己应对徐元朗的战略。李渊听后,觉得李世民依旧能够为朝廷立功,便再次派遣他前往河南,继续征讨徐元朗。
李世民的军队如猛虎下山,迅速攻占了徐元朗的十多座城市,徐元朗彻底陷入困境,甚至连在淮泗一带活动的杜伏威也被李世民的军威吓得胆战心惊,急忙向李渊上表,表示愿意归顺唐朝。李渊看到杜伏威的归顺,迅速将李世民召回长安。因为此时李世民的功绩已经非常显著,如果再继续灭掉徐元朗,太子的威望将受到极大冲击。因此,李渊决定让太子李建成继续处理徐元朗的事情,以便为他积累更多的军功。
然而,李世民刚回到长安,突厥的刘黑闼便开始在边境活动,并联合突厥的颉利可汗挑起事端。原来,在马邑一带,由于刘武周被突厥消灭,守将苑君璋接管了该地。李渊收到消息后,决定趁机收复马邑,并派遣代州总管李大恩和殿内少监独孤晟领兵前去。然而,由于指挥不当,两支军队没有及时会师,李大恩只得驻扎在新城一带。没想到,这一停便引来了突厥的颉利可汗和刘黑闼的军队,围困了李大恩。尽管李渊派遣李高迁救援,但李大恩最终因粮草耗尽,不得不突围,并在途中被突厥军队击败,李大恩阵亡。
此时,刘黑闼并不满足于战斗的胜利,他再次联合突厥军队入侵山东一带。李渊得知消息后,急忙派遣幽州的罗艺前往应对,李高迁也迅速展开反击。但突厥的攻势依然猛烈,不久后,颉利可汗带领十五万骑兵入侵雁门关,再次在边境激起了战火。
面对这种局面,李渊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对突厥的威胁。有人主张与突厥和谈,但中书令封德彝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突厥自视强大,倘若不通过战争震慑他们,突厥会认为唐朝软弱。封德彝建议,应该先击败突厥,胜利后再谈和约,这样才能确保唐朝的威信。
李渊听从了封德彝的建议,立即命令李子和前往云中,准备与颉利可汗展开决战。与此同时,段德操也从夏州出发,试图切断突厥军队的退路。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唐军虽有胜利,但突厥的骑兵依然未能完全撤退,继续对唐朝边境构成威胁。李渊见局势仍不乐观,决定采取外交手段。
唐朝派遣郑元踌作为使节前往突厥,向颉利可汗提出和谈。郑元踌提出,虽然突厥占领了唐朝的土地,但由于文化差异,突厥人并不能长期居住在唐朝的土地上,而抢掠得到的财富也并非突厥可独享。相比之下,恢复和亲协议,唐朝将给予突厥可汗丰富的财富,这对双方都有利。颉利听后心生欢喜,接受了和谈条件,决定带领突厥军队撤回草原。
至此,突厥的威胁暂时解除,唐朝边境的战火得以平息。至于刘黑闼的事宜,李建成随后会继续处理,具体如何平定,我们将在下期继续讨论。
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教训——无论是军事上的应对,还是外交上的博弈,都展现了古代帝王与将领们的智慧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