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了秦国的王位,而公元1661年,年仅6岁的康熙登上了清朝的帝位。从年龄上看,嬴政似乎比康熙起点更高,但实际上,嬴政所面临的困境可一点不比康熙少。
嬴政的父亲是嬴异人,早年作为质子被送到赵国。如果不是吕不韦看中了嬴异人身上潜在的价值,做了一个巨大的冒险,嬴异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想象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秦王。而嬴政则是嬴异人和吕不韦的妾所生,也就是说,嬴政的“出生地”是赵国,而非秦国。
不久后,吕不韦带着嬴异人回到秦国,但嬴政和母亲却被留在赵国,差点在两国战争中丧命。直到嬴政10岁左右,才得以返回秦国见到父亲。两年后,嬴政的祖父秦昭王去世,嬴异人继位并守孝一年。嬴异人继位后不久便去世,嬴政在这样匆忙的情况下继承了王位。
相比之下,康熙的父亲顺治虽然去世较早,但他继承的江山相对稳固。从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家政策开始,皇权逐渐得到巩固。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核心意识形态,再加上宋明两朝的努力,外部势力已经很难撼动中央政权。虽然鳌拜曾是满洲的顶级战士,并且一度掌控了大权,但康熙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手段,最终制约了鳌拜,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嬴政继位时的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他不仅要面对吕不韦的权势,还不得不处理一个名叫嫪毐的威胁。嫪毐不仅与嬴政的母亲生下了两个儿子,还试图通过篡位将秦国“过继”给自己的家族。就这两股势力来看,嬴政面临的局面并不比康熙轻松。
但与康熙一样,嬴政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吓倒。他通过隐忍和策略,先后打败了嫪毐和吕不韦,最终稳住了自己的政权,彻底掌控了大秦。而康熙在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后,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并成功击退了南下的沙俄。可以说,康熙将父亲顺治留下的基业,靠自己的努力再度巩固并扩展。
在历史上,康熙的军事成就让他成为了颇受尊敬的帝王之一。为此,他定下了一个规矩:任何后代如果让国土丧失哪怕一寸,都不能进入太庙祭祀。然而,虽然康熙的军事成就已经非常突出,但与秦始皇相比,还是略显逊色。
秦始皇不仅完成了六国的统一,更是在行政、文化、物流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统一:实施郡县制,推广小篆,统一度量衡,车轨一致,等等。可以说,秦始皇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打下土地,而是真正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整合。因此,秦始皇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并自信地认为自己理应称帝。若他的帝业能够持续下去,他也完全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
但遗憾的是,秦始皇的后半生并未如他所愿。虽然他的许多政策本身没有问题,但因为步伐过于急功近利,导致许多改革的落地和后继管理未能跟上,从而也影响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与隋炀帝的情况有些相似。隋炀帝杨广的父亲杨坚建立了隋朝,但他建立的基础并不稳固,因为当时的隋朝更多像是草原部落联合体,而非中原的大一统王朝。杨广通过权谋和战功最终夺得了帝位,并立志要让隋朝成为像汉朝一样的传世王朝。然而,隋炀帝为了增强自己的威望,过度发动战争,导致国家经济疲弱,最终为自己的急功近利埋下了祸根。
隋炀帝的军功虽多,但其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国力,国内经济无法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开支,最终导致国家崩溃。与汉武帝和康熙的情况不同,隋炀帝的步伐迈得过大过急,国家、朝廷和百姓都未能跟上他的步伐,这也成了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同样的道理,秦始皇在推进改革时也应当谨慎些,过于急功近利的决策最终让他从“千古一帝”沦为历史的失败者。他的改革措施本应是有益的,但过快的步伐和没有跟上的管理体系,导致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