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外号“凤雏”,是刘备阵营中一位重要的谋士,他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早年间,庞统为刘备出谋划策,四处奔波,倾尽心力。当刘备占领荆州后,庞统担任了耒阳县令。在此期间,鲁肃曾写信给刘备,指出庞统并非百里挑一的人才。尽管如此,诸葛亮多次在刘备面前提到庞统,使刘备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人见面后,刘备觉得庞统确实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于是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曾有一段时间,刘备的局势似乎占据了优势,特别是与曹操、孙权相比。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败北,而刘备却稳稳占据了荆州。只要他能和孙权妥善处理关系,联手合作,便有极大的机会恢复汉室的辉煌。因此,刘备决定与孙权联姻,以此为基础巩固自己的地位。
娶了孙权的妹妹后,刘备将目光锁定了益州。当时的益州刘璋局势危急,军队实力薄弱,恰好给了刘备逆转的良机。刘璋因困境向刘备求援,而刘备便趁机策划了夺取益州的行动。
作为刘备的得力军师,庞统为刘备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计策:上策、中策和下策。遗憾的是,刘备没有采纳上策,最终也让诸葛亮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庞统的三个计策分别是:
- 上策:派遣一支军队从小路包抄,直接与敌军正面交锋。
- 中策:假装撤退,引诱杨怀和高沛追击,然后暗中将其消灭。
- 下策:放弃益州,撤回荆州再作打算。
这三个计策看似各具特色,但经过深思熟虑后,庞统认为上策是最佳选择。执行上策能够迅速占领益州,但由于时间紧迫,刘备可能无法做好充分准备,错失良机。中策虽然有机会扭转局面,但却太过冒险,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至于下策,则是彻底放弃益州,刘备的努力可能因此前功尽弃。
刘备经过权衡后,决定采纳中策,因为这可以为他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并且仍有取胜的机会。然而,庞统并不看好这个计划,认为风险太大,很可能会打草惊蛇。果不其然,当刘备的军队开始实施计划时,杨怀和高沛迅速察觉,未能顺利消灭敌军。最终,庞统也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死于落凤坡。
如果刘备当初采纳了庞统的上策,或许能更早地成功拿下益州,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许庞统的牺牲就能避免。庞统的死,不仅令刘备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谋士,也让诸葛亮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倘若庞统能够继续辅佐诸葛亮,蜀汉的局势或许能更加稳固,甚至可能少奋斗十年。而这十年的时光,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或许足以改变命运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