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被蒙古攻打长达50年,为什么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办法?其实,宋朝在面对蒙古的不断侵扰时,也曾提出过几种防御策略,然而最终都未能成功抵挡蒙古的进攻。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防御办法,以及它们失败的原因。
1. “藩篱三层防御体系”
这个防御策略由孟珙提出,核心思想是围绕临安(即今天的杭州)建立一个三道防线,形成多重屏障来阻挡蒙古军队的进攻。三道防线环绕着临安,以此增强防御力量。然而,蒙古军队逐渐突破了这些防线,最终攻破了宋朝的防御体系,导致了这个战略的失败。
2. “山城防御体系”
这个防御策略由宋末名将余玠提出。起初,宋朝在蒙古的第一次大规模入侵中,四川一带的防守表现较弱,导致四川成为蒙古的突破口。为了弥补这一漏洞,宋朝决定在四川修建山城,利用陡峭的山地作为防线,将百姓和城市迁移到更为险要的地形上,以避免在平原上与蒙古军直接作战。这种防御方式看似合理,但由于地方官员内部的斗争和指挥失误,最终也未能有效阻挡蒙古的进攻。
3. “襄阳防御体系”
襄阳是宋朝与蒙古之间的重要战略要地,它是蒙军南下的必经之地。因此,宋朝将襄阳的防御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花费了近40年的时间进行加固。襄阳的防守堪称完备,城墙坚固,粮草充足,武器储备丰富。最初,襄阳的防守效果良好,守将李曾伯成功抵挡了蒙军的进攻,使得蒙古的攻势受阻。但问题出在内部分裂上。李曾伯在抵挡蒙军时得罪了权臣贾似道,最终被免职。贾似道为了打压其他将领,还将守将王坚调离四川,导致四川的防线空虚。而另一位泸州守将刘整,由于恐惧蒙古的压力,选择投降,给了蒙古军队一个突破口。最终,襄阳城的防守因内部矛盾和叛变而失败,蒙军成功攻破了这一要塞。
总结来说,虽然南宋提出了多种防御策略,但由于内部政治斗争、将领失职以及防线建设的漏洞,这些措施未能有效阻挡蒙古的进攻。南宋最终未能守住自己的领土,沦陷于蒙古的压迫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