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中提到,吕太公“善相面”,他曾看出刘邦未来必成大器,但我并不完全相信这种说法。若真如传闻所言,刘邦拥有“龙气”,那秦始皇大概早就派人将他除掉了。我认为,吕太公与刘邦的联姻,背后必定有更明确的政治目的,只是因为某些原因,这部分内容没有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结合现有的史料,我推测出了两种可能性,与大家分享。
可能性一:避难说——为保家人性命
史料记载,吕太公一家从山东迁往江苏,是为了躲避仇家,具体是因何仇、何怨我们不得而知,但显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威胁到了吕家全员的生命安全。如果确实是为了避难,那保护家人性命就成了吕太公首要考虑的事情。通过联姻寻求庇护,也是合理的选择。
从史料中得知,吕太公最终定居沛县,是因为他与当地县令相识,而县令还提议为儿子与吕家联姻。问题在于,吕太公为何最终选择了刘邦而非县令的儿子呢?
首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多由中央直接任命。沛县县令虽然职务高,但声望和人脉上显然不如刘邦。刘邦在沛县不仅是著名的“黑白通吃”的大佬,且与当地的萧何、曹参等人关系密切,权势更大。相比之下,沛县县令虽然职位高,却显然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吕太公自然更愿意选择刘邦作为依靠,而非县令的儿子。
《史记》曾提到,刘邦递上拜帖后,吕太公大为吃惊,急忙迎接刘邦。这说明吕太公对刘邦的势力早有所了解,并因此决定选择他。这也能解释为何吕太公对女儿的婚姻选择如此从容,毕竟对于保全全家性命而言,牺牲女儿的幸福是可以接受的,尤其她已经是一个大龄未婚女(刘邦比吕雉年长大约15岁)。
可能性二:反秦说——吕太公与刘邦同为反秦势力
在《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有记载,刘邦年轻时曾多次拜访张耳,并在他处逗留数月。张耳是谁?他曾是信陵君的门客,且是著名的反秦人物。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张耳便成为秦朝的眼中钉。刘邦与张耳关系如此密切,是否意味着他早就投身反秦事业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那么吕太公一家为何会从山东单父避难到沛县?或许并非像史料所说那样单纯地因为与县令熟识,而是因为吕太公本身也是反秦势力的一员。吕太公作为齐国吕尚(即姜尚)的后人,本身就有反秦的动机。由于反秦活动暴露,吕家不得不逃往刘邦所在的沛县,他们避的“仇家”可能就是秦朝的追捕力量。
这一推论可以解释几个问题:首先,为什么吕太公在看到“刘季”名字时反应如此剧烈,急忙迎接刘邦;其次,刘邦起兵后,吕家全力支持,甚至无条件资助他;最后,吕太公的儿子吕泽在起义后选择了自己家乡单县作为起义地点,表明吕家可能早已在当地有了反秦力量的基础。
如果这一推论成立,那么吕雉嫁给刘邦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场政治联姻,两家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秦朝的统治。甚至可以推测,刘吕两家可能达成了“刘吕共天下”的协议,这也为后来的刘汉政权与吕氏家族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甚至导致了西汉初年的一系列政治风波,如易储风波、陈豨造反、韩信和彭越被杀等。
两种可能,大家倾向于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