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234年,即南宋端平元年,南宋与蒙古联手击败了金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宋金对峙。这次合作引发了不少争议,特别是有人认为,南宋应该支持金国抵抗蒙古的入侵,毕竟金国是南宋的屏障。然而,历史的发展似乎证明了这个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金国灭亡后,蒙古很快把战火转向了南宋。
回顾历史,北宋时期曾与金国达成所谓的“海上之盟”,虽然消除了辽国这个宿敌,但最终却导致了靖康之耻。时人提起南宋政府与蒙古的合作时,常常联想到这段历史,认为当时的统治者没有吸取教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么,南宋政府到底是出于何种考虑才选择与蒙古联合灭金的呢?
实际上,南宋在是否联合蒙古的问题上纠结了很久。虽然他们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最终的决策更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在“两权相较取其轻”的困境中作出的。金国在与蒙古的战争中节节败退,到最后只剩下了黄河以南的领土。金国将全部兵力集中在黄河防线,采取“据关守河”的战略,即西边防守潼关,北边防守黄河,而蒙古则束手无策。
成吉思汗生前曾留遗嘱,提议通过联合宋朝来从背后突破金国的防线,打破金国的黄河屏障。但南宋最初并不愿意与蒙古合作,拒绝了借道的提议,导致宋蒙之间爆发了多次冲突。金国也不甘示弱,采取了南征策略,不断与南宋边界发生摩擦。然而,尽管南宋了解“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依然未曾答应蒙古的借道要求。
局势发生变化是在1232年,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托雷率领军队通过南宋借道,与金军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州西南)展开决战。金军主力被击溃,金国的灭亡变得不可避免。此时,继续支持金国显然会引起蒙古的不满,南宋与蒙古的战争似乎无法避免。因此,南宋决定改变战略,选择与蒙古合作,以此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战略缓冲时间。
此外,金国在危机时刻提出了夺取蜀地以自保的计划,这对南宋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威胁。因此,南宋最终决定与蒙古达成共识,1234年,南宋名将孟珙带领军队与蒙古军会师,一同攻下金国最后的根据地——蔡州,标志着金国的灭亡。
总的来说,南宋选择与蒙古联手灭金,更多是基于当时的现实情况和战略考量。而这一决策也确实延缓了南宋与蒙古的直接冲突。至于南宋最终灭亡于蒙古,实际上并非与这次联合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