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57年,北京菜市口,名臣于谦英勇赴死,这一幕让整座北京城陷入了悲痛。死前,他写下的《石灰吟》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人们仍以此缅怀他。于谦死后,一位有良知的官员悄悄将他的尸体安葬在西湖旁,后来他与岳飞、张煌言共同被誉为“西湖三杰”。杭州的西湖,因而也埋葬了三位英雄。
提到于谦之死,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冤枉”。因为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百姓和朝廷上层几乎一致认为他不应死。然而,明英宗朱祁镇却依然决定处决他,就连孙太后也为他求情,最终未能改变结局。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于谦为何会遭此冤屈。
于谦的贡献
在谈到于谦之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他对大明朝做出的种种贡献:
首先,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以英勇的指挥,力挽狂澜,成功击败了入侵的蒙古军队。自“土木堡之战”后,明朝损失惨重,五十万大军伤亡,甚至连英宗朱祁镇被俘,国家危在旦夕。在这种危机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发出“敢言南迁者,斩”的豪言壮语,并紧急调集兵力。他动员了山东的备倭兵、河南的运粮兵以及京城周边的兵马,总共二十二万大军,以壮士之心迎敌。虽然对方只有五万兵力,但由于当时战局异常复杂,且于谦将军队分布在九座城门外并做好备战,最终他成功击败了也先的军队。此战,不仅保存了明朝的都城,更是让明朝重新站稳了脚跟。
其次,于谦还恢复了“三大营”的建设,这是明朝的主力部队。“三大营”包括神机营(火器兵)、三千营(蒙古骑兵)和五军营(步兵)。这些兵种在明朝初期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朱棣五征漠北中表现出色。然而,土木堡之变后,三大营几乎损失殆尽。于谦在“北京保卫战”后,重新整合部队,恢复了“三大营”的部分战力,虽然其战斗力有所下降,但依旧是明朝的重要军事力量。除此之外,于谦还大力提拔优秀官员,政治上也做出了显著贡献。
于谦之死:冤屈重重
然而,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忠臣,最终却因“站错队”而被冤枉致死。明英宗及其支持者认为:“于谦虽有功于社稷,却有罪于陛下。”于是,他们指使锦衣卫对于谦进行抄家调查,企图找出他谋反的证据。然而,尽管身为内阁首辅,家中竟没有一丝奢华。于谦为官清廉,家中唯一值钱的物品是从“北京保卫战”带回来的长剑和一件蟒袍。甚至当时石亨曾想为他儿子介绍工作,却被于谦严词拒绝。锦衣卫目睹了这一切,都不禁感到羞愧。然而,明英宗依旧决定杀掉他,最终他如同岳飞一样,被莫须有的罪名所害。
于谦死后的那一天,整个北京城都弥漫着哀痛。甚至曾执行处刑的刽子手也因良心不安而羞愧自尽。后来,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感念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的英勇表现,并为他平反。为了表彰他的忠诚与英勇,宪宗为他追封了“肃愍”谥号,建立了旌功祠。至此,明朝最大的冤屈终于得到平反,而于谦也得以进入太庙,成为千古传颂的忠臣。
于谦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悲剧,也是一段关于忠诚与冤屈、英雄与背叛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