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要功臣,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闻名。尽管刘伯温在生前有许多传奇故事,但他的去世仍然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尤其是临终时的一些遗言和行动,引发了许多猜测和讨论。他在临终时送给朱元璋一筐死鱼,并将自己毕生的学问写成一本书,却告诫后人不许学习,等他死后再把书交给朱元璋。这些举动到底隐藏了什么深意?他为何不让子孙继承自己的知识?那位“关键人物”又是谁? 疾恶如仇,果断而精明
刘伯温为人疾恶如仇,做事果断且极其精准,尤其擅长揣摩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曾非常信任李善长,但李善长外表宽和,内心却心机深沉。刘伯温和他因为工作发生过争执,得罪了李善长,李善长便在朱元璋面前频频打小报告。然而,当李善长犯错后,朱元璋欲予以惩罚时,刘伯温却出面为他辩解,赞扬李善长的功劳,建议朱元璋从轻处理。这让朱元璋感到非常意外。 后来,李善长告老还乡,丞相的位置空缺,朱元璋想任用杨宪,而杨宪平时对刘伯温颇为亲近,但刘伯温却坚决反对,认为杨宪气量狭隘,私心太重。朱元璋再三询问,刘伯温依然否定了其他候选人,甚至指出胡惟庸可能是个潜在的隐患。当时,朱元璋戏言:“看来,丞相的位置,非先生你莫属了。”但刘伯温依然拒绝了,并建议朱元璋再留意其他人。结果,这三个人后来都出事了,被朱元璋一一处死。 临终遗言,扑朔迷离 刘伯温为明朝开国出谋划策了八年,凭借非凡的才智成为了开国元勋。然而,仅仅在开国三年后,他便主动回归家乡,远离了权力中心。但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时常写信请教他一些问题,这让朝中的一些大臣颇为忌惮。 在1375年初,刘伯温得了风寒,情况不严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然而,胡惟庸趁机下毒,导致刘伯温病情加重。尽管几周后,刘伯温拖着病体去见朱元璋,向他汇报病情时,朱元璋不以为意,反而让他安心养病,这使得刘伯温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认为给他下毒的真正“幕后黑手”并非胡惟庸,而是朱元璋自己。此时,他心情非常低落,决定放弃治疗,几天后便去世。 临终时,刘伯温将一本天文书交给了长子刘琏,并嘱咐他立即将这本书交给朱元璋,还送去一筐死鱼。他还告诫刘琏,不要让家族后代学习这本书的内容。接着,他对次子刘璟说:“我对朝政有很多看法,知道该如何去做,本来打算在死前写一份奏章上交给皇上,但现在胡惟庸仍在权力中心,奏章交上去也没用。等胡惟庸倒台后,皇上一定会想到我,到时候你们再将我的遗言悄悄告诉他。” 临终遗言的谜团 从刘伯温的遗言中,有两点尤为引人关注。第一,他虽然性情刚烈,得罪过不少人,但他始终清楚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知道应该选择适时隐退;第二,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的才华,但他的猜忌心很重,刘伯温了解这一点,也知道自己不能完全信任朱元璋。刘伯温送给朱元璋的那一筐死鱼,究竟有什么寓意呢?有两种主要的猜测: 1. 预言性警告:有人认为,死鱼代表了未来可能发生的动乱,特别是对藩王的警惕。有猜测认为刘伯温是预见到藩王可能造反,所以送死鱼警告朱元璋要提防。同时,也可能是提醒朱元璋要善待功臣,妥善安排他们的未来。 2. 保全家族:另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刘伯温通过死鱼传达的是保护自己家族后代的意思。由于他深知胡惟庸是自己最大的对手,而朱元璋对他始终有疑虑,因此,他在死前的安排是为了确保朱元璋知道自己家族并不构成威胁。而那本天文书中的内容,刘伯温则是想告诉朱元璋,不会再有像他这样有预见力的人出现,因此,朱元璋可以放心。 结语 刘伯温的才智是公认的,他帮助朱元璋打下了明朝的江山,但由于朱元璋的多疑和刘伯温直言不讳的性格,最终使得刘伯温选择在权力中心隐退。他的死亡,也揭示了与朱元璋关系的复杂性。刘伯温的死,不仅仅是一个智者的告别,也是一个忠诚者在充满权谋与猜疑的朝廷中无法安享晚年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