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如果要评选明朝最杰出的皇帝,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两位无疑都是千古一帝。特别是朱棣,他作为藩王发动了起义,最终成功登基,成为帝王。他不仅亲征击败蒙古部族,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推动了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航海,极大地扩展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他还下令编纂《永乐大典》,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朱棣的贡献无与伦比,史无前例。然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皇帝,竟然差点被后人从太庙的牌位中抹去。
这件事发生在朱棣去世一百多年后,当时正值嘉靖皇帝在位。公元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去世。由于武宗没有子嗣,首辅杨廷和依据明太祖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原则,在武宗临终前五天,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令,要求14岁的朱厚熜提前结束父亲的丧期,继承兴王爵位。武宗死后,杨廷和便通过太后的指令宣布朱厚熜为新皇帝。
按理来说,朱厚熜作为外地藩王,能够顺利登基做皇帝,应该感恩戴德、对太后言听计从。然而,朱厚熜一进入紫禁城后,便开始了宫廷内的权力斗争,目的是让自己的母亲成为太后,并将父亲的牌位放入太庙供奉。然而,按照当时的传统,嘉靖皇帝的生父只是一个小藩王,从未做过皇帝,因此无法进入太庙祭祀。而且,朱厚熜继承皇位是因为明孝宗朱祐樘的血脉,他理应尊奉自己的伯父朱祐樘为皇考,而不是尊父亲为皇考。
然而,嘉靖皇帝坚持要尊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并要求将朱祐杬的牌位放入太庙。这一要求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之争”。嘉靖皇帝甚至为了这件事与大臣发生冲突,导致流血事件。最终,宫廷内的权臣不得不妥协,允许嘉靖皇帝将兴献王的牌位与明孝宗的牌位一同供奉于太庙。尽管如此,问题并未就此解决——如何处理兴献王的牌位成为了新的难题。
历代王朝有“天子七庙”的规定,也就是说,太庙只能供奉七位皇帝。此时太庙已经满员,嘉靖皇帝若要为自己的父亲争取一个位置,就必须从中剔除一位。除朱元璋外,嘉靖皇帝与朱棣的关系最远,因此,朱棣的牌位成了最有可能被移除的目标。然而,朱棣为大明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动朱棣的牌位无疑是动摇了大明江山的根基。满朝大臣纷纷劝谏,希望嘉靖皇帝不要触动朱棣的牌位。最终,嘉靖皇帝在1538年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这一改动使得朱棣的牌位得以保全。
然而,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则没有如此幸运。朱高炽登基时并不受宠,且在位不到一年便去世,因此他的牌位被移出太庙,放在后殿的一个角落。嘉靖皇帝最终成功将兴献王朱祐杬的牌位供奉入太庙,并为其加封为“明睿宗”。然而,尽管朱棣的牌位得以保全,他的儿子却不得善终,被自己的孙子取代,这一历史遗憾令人感慨。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帝王家族中复杂的情感与继承问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时,我们不仅要回顾他们的功绩,也要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何影响了整个王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