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乱世三国的背景下,各国的帝王并非一开始就生来拥有帝王之命,而是凭借他们的智慧和手段,逐步取得了最高的地位。那么,在他们登上帝位之前,所获得的最高职位分别是什么呢?本文将逐一介绍。
曹操:魏王、丞相、录尚书事,领冀州牧
曹操生前虽然没有称帝,但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拥有了正式的皇帝封号。他最为人熟知的是“曹丞相”,但实际上,这个称呼只存在了五年(208年-213年),在此之前他长期担任司空,达12年之久,因此那段时间他更应被称为“曹司空”。后来,曹操获得了更高的“魏公”头衔,自然不再以丞相称呼。
刘备:汉中王、大司马、司隶校尉,领豫州牧、荆州牧、益州牧
刘备的官职有些尴尬。荆州牧和汉中王是他自己所称,而大司马和司隶校尉则是由刘璋推荐的。他在东汉朝廷获得的最高职位是“左将军”和“豫州牧”,但由于与曹操反目,刘备的“左将军”职位是否仍然有效就成了疑问。相较而言,益州牧的身份有些合理性,因为这是刘璋继承自刘焉的职务,而刘焉当时是朝廷正式封的官职,尽管转让过程并不规范。
孙权: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这些职位几乎全是曹丕所册封的。尽管当时魏国的董昭反对封孙权为“吴王”,主张封他为十万户侯,但曹丕最终还是采纳了孙权的要求。孙权的这些职位虽然名义上较为合适,曹丕也有政治上的考量,试图通过这些官职来限制孙权的权力,然而孙权并未如曹丕所愿,拒绝交出质子,从而避免了这一政治计谋。
曹丕:魏王、丞相
曹丕的官职实际上是继承了父亲曹操的。在许多现代粉丝中,曹丕被称为“太子”,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太子是继承皇位的正式称呼,而曹丕并未正式成为“太子”,而是作为魏王的继承人,也就是“世子”。实际上,“太子”这一称呼更多地出现在先秦或礼仪混乱的朝代,而在三国时期并不常见。
司马懿:太傅、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舞阳侯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被曹芳任命为“相国”并封为“安平郡公”,但他拒绝接受这个封号。他的职业生涯以稳重著称,在政治斗争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他未能亲自争取帝位,但其家族的权力逐渐上升,最后由他的后代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司马懿也被追谥为晋宣帝。
司马师: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舞阳侯
司马师的执政时间相对较短,只有四年。虽然在此期间他为司马家族的权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的地位并未像父亲司马懿那样稳固。不过,司马师的后继者,尤其是司马昭,最终打下了晋朝的根基。
司马昭:晋王、相国、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司马昭的地位明显比父亲司马师要高,实际上,他已接近完全掌控魏国政权,甚至比曹操更具权力。如果不是去世过早,司马昭完全有能力进行禅让,正式称帝。他的地位在三国时期的统治者中可谓是最为稳固的,甚至超过了曹操。
司马炎:晋王、相国、加散骑常侍,假节
司马炎成功完成禅代,从魏国王位顺利接过帝位,政权交接几乎没有任何波动。与曹丕的禅位过程相比,司马炎的继位更加顺利,他的朝代正式结束了魏国的统治,开启了晋朝。
孙坚和孙策
孙坚和孙策虽然在三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他们的官职并未达到如曹操和刘备那样的显赫。孙坚的最高职务包括“破虏将军”和“豫州刺史”,而孙策则担任“讨逆将军”和“会稽太守”。不过,孙坚在去世后被追谥为“武烈皇帝”,孙策则被追谥为“长沙桓王”。
曹腾和曹嵩
这两人是曹操的祖父和父亲。虽然他们没有亲自登上帝位,但都在朝廷中担任过重要职务。曹腾作为宦官,因其与皇帝亲近而显得极为重要,而曹嵩则在曹操后期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作用。
通过这些历史职务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三国时期,许多人物凭借权谋和能力逐步攀升到权力的巅峰,而他们的官职不仅反映了他们的个人地位,也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