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名将有很多,但并没有所谓的“四大战神”。根据“一个降,一个反,一个病逝,一个被斩”的提示,可能指的是哥舒翰、仆固怀恩、李光弼和来瑱。不过,我认为郭子仪和李嗣业的功绩,更能与这些名字并列,甚至比哥舒翰更值得这个称号。
哥舒翰虽然是名将,但并非“战神”。他早年活跃于河西,屡次在与吐蕃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深得王忠嗣的赏识和提拔。许多人记得他在战场上挥舞长枪、英勇无敌的场景。传说他追击敌将时,猛地一枪刺入对方喉部,再用力挑起敌将,像风一样迅速。背后,年轻的家奴会迅速跳下马,斩下敌将的头颅。两人如黑风双煞,声名显赫。 后来,他接替王忠嗣指挥“石堡城之战”,不到十天便攻破了这座闻名的堡垒。但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已患中风,卧病在床。唐玄宗硬是将他带上前线镇守潼关,面对即将崩溃的天险。虽然他知道,自己带着临时拼凑的力量不足以应对叛军,但无奈之下他选择了闭关自守。然而,杨国忠却不断施压,逼他主动出击,最终哥舒翰被迫出战,结果在灵宝附近遭遇叛军袭击,三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潼关也最终失守。 失去潼关后,长安不久便沦陷,唐玄宗成为流亡皇帝。战败后,哥舒翰被部下绑交给安禄山,为了保命,他选择了投降,并主动为安禄山招降唐将。然而,哥舒翰的叛变令人不齿,许多旧部与他断绝关系,劝降工作也没有进展。最终,唐军收复两京时,安庆绪认为哥舒翰已成累赘,将他杀害。从一代名将到被新主杀害,哥舒翰的结局可谓是极为悲凉。 仆固怀恩则是另一个值得提及的人物。他出身于铁勒九姓之一的仆固部,世代为大唐守边。与郭子仪一同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前半程,后半程郭子仪退役,仆固怀恩接过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屡战屡胜,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战事收尾阶段,李光弼也遭遇信任危机被迫退居二线,仆固怀恩成为大唐的唯一支柱,最终扑灭了长达八年的战火。 仆固怀恩的隐性贡献也不可忽视,他的三个女儿先后嫁给回纥王子,这为大唐带来了回纥精锐骑兵的支持。然而,回纥和大唐的关系并不顺利,曾多次爆发危机,回纥还曾帮助叛军对抗唐军。在一次回纥可汗要求见岳父时,仆固怀恩因害怕遭到牵连而躲避,最终不得不在唐代宗的劝说下,劝说女婿回心转意。 然而,由于这一系列的政治风波,仆固怀恩与朝廷的关系逐渐破裂,最终被逼叛变。唐代宗甚至亲自出马平定了仆固怀恩的叛乱。可以说,仆固怀恩的背叛并非完全出自他个人的意愿,更多的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压力。这一悲剧也揭示了当时大唐藩镇与朝廷的矛盾。 李光弼作为契丹人,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因其在朔方军中遭遇排挤和朝廷的怀疑,他未能参加战争的最后决战,最终在战后选择与朝廷对立,甚至在徐州隐居。长安沦陷,唐代宗流亡,他依旧没有出手,导致他最终郁郁而终,死于徐州,享年56岁。 来瑱是这些名将中最冤屈的一位。他曾在荆襄、南阳一带长期与叛军作战,阻止了敌军南下。然而,唐肃宗和唐代宗担心他势力过大,暗中削弱了他的兵权。面对朝廷的压制,来瑱最终选择交出兵权,愿意入朝为官,但却在此过程中被冤杀。来瑱的死使得许多武将对朝廷的信任彻底破裂,甚至影响了之后的藩镇割据局面。 类似的冤屈还有高仙芝和封常清,他们两人是安西都护府的老将,在西域和中亚战场上有着很高的声誉。然而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他们却因临时指挥不力、导致洛阳失守而被唐玄宗误杀。事实证明,他们当时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但因唐玄宗的愚昧,最终导致他们的悲剧。 如果非要选出“战神”,我个人认为郭子仪、李嗣业甚至马璘更为适合这个称号。郭子仪一生屡次遭遇打压,却几度出山,凭借着年迈的身体和不屈的精神,重振大唐的雄风。他不仅是平定安史之乱的英雄,也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功高盖主”式人物。李嗣业则是一位英勇的将领,他领导的陌刀队无往不利,在香积寺之战中的英勇表现,让人热血沸腾。李嗣业最终为国捐躯,在他最后的时刻仍不放弃大唐的胜利。 总之,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众多,很多武将虽然未能善终,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为国捐躯的精神,永载史册。朝廷对武将的猜疑和排挤,加剧了这一时代悲剧的产生。安史之乱之后,藩镇与朝廷的矛盾逐渐激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