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上将常被大家记住的,是他在战场上果敢、无所畏惧的猛将形象,他的强悍和不拘小节在许多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这只是一面,他的另一面则是心思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一面,尤其从他对杨成武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许世友与杨成武的接触并不多。两人分别活跃在不同的战区,许世友在鄂豫皖、山东、华东等地,而杨成武则在中央苏区、晋察冀、华北地区,几乎没有交集。然而,在动荡的文革时期,杨成武曾对许世友伸出援手。
1967年,南京军区的局势急剧恶化,许世友的家被暴力冲击,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堪。面对这种局面,许世友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反抗,这样可能激化冲突,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二是忍耐,默默承受批斗和困境。但他并未选择这两条路,而是直接向军委递交病假报告,带领一小队信得过的部队远赴大别山,暂时避开风头。
正是这一决定,让他避免了更多的麻烦,而他之后能够复职,杨成武起到了关键作用。1967年毛主席南巡,杨成武随行并在行程中接见了不少地方干部。抵达上海时,许世友的妻子田普找到杨成武,请他转交一封信。虽然这一举动充满风险,但杨成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最终许世友得以被“解救”。
毛主席看到信后,询问杨成武许世友的去向。杨成武简要汇报了情况,毛主席沉思片刻后指示:“去把许世友接回来,让张春桥去接。” 张春桥是“造反派”的头目,指派他去接许世友,实际上是给了“造反派”一个“压舱石”,以确保许世友安然无恙。
许世友很快就被接到毛主席身边,在一番交谈后,毛主席决定恢复他的职务。许世友对杨成武充满感激,特意前去道谢,还请杨成武吃了一顿饭。虽然两人有过深厚的恩情,但许世友回到南京后,却故意与杨成武保持一定距离。
许世友的秘书曾好奇地问他为何如此,许世友回答:“老杨早晚会翻车。”这话让秘书感到不解,因为当时杨成武的职位非常重要,是军委秘书长和“二办”负责人,权力巨大,谁也没想到他会出事。然而,几个月后,杨成武真的因“杨、余、傅”事件被撤职,许世友的预判显然是对的。
许世友敏锐的眼光再次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杨成武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领导人,陷入了极为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他既要面对林、江两大派系的压力,又得兼顾毛主席的指示。杨成武曾在与林彪集团的互动中显得过于直率,他没有足够的政治机智,导致最终失势。尤其是在林彪要求他为叶群辩护的事件上,杨成武的立场模糊不清,使得他在两派中无法获得稳固的支持。
与此相比,许世友则显得更加睿智。在重新回到南京军区后,虽然政委张春桥与许世友的关系并不融洽,但许世友并没有公开与张发生冲突,而是巧妙地表达支持,始终保持低调。他深知形势所趋,不会主动与上级对立,这种高超的政治手腕,令许世友在那一时期的复杂局势中能够稳定自己的地位。
许世友的女儿许华山和秘书贾若愚曾表示,许世友绝非外表粗暴,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风范远超许多人。的确,许世友既有勇猛的军人风范,又拥有出色的政治敏锐度,这使得他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稳住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