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在韩国与中国的关系有些紧张,但韩国的许多文化依然深受中国传统影响。比如,在韩国的景福宫,许多建筑的设计和结构都能看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子,而且其中不少字形还是汉字。今天,我们要讲的“大清皇帝功德碑”,便与清朝有关。然而,这座碑竟然立在韩国首尔附近,且被韩国人视为“耻辱碑”。虽然它曾被埋入地下多年,但后来它还是被指定为“大韩民国史迹第101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要追溯到清朝的皇太极。1636年,皇太极率领清军攻打朝鲜,最终打败了朝鲜并攻占了首都汉城,也就是今天的首尔。朝鲜国王仁祖看到首都沦陷,急忙逃到南汉山城,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丙子胡乱”事件。
一年后,朝鲜为了避免彻底失败,向清朝求和,愿意成为清朝的藩属国,但条件是清军必须撤出。于是,在1637年的6月,朝鲜仁祖下令重建三田渡坛,并在此地立碑,以纪念清朝皇太极的功德,这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由来。虽然清军撤走了,但这座碑却一直留在了朝鲜。
随着清朝的衰落,甲午战争爆发,朝鲜国内发生了剧变。在清朝即将崩溃的背景下,一些主张独立的朝鲜人士,像朴泳孝,开始提议推倒这座象征清朝的功德碑。1895年,功德碑最终被推倒,并慢慢被埋入地下。
直到1913年,功德碑又被重新挖出并竖立。但四十多年后,因朝鲜民族的情感问题,功德碑再次被埋入地下。直到1963年,由于洪水的原因,碑被冲出地下。此时,韩国民众认为它既是文化遗产,也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因此将其定为“史迹第101号”,并加以保护。
后来,在韩国总统金斗焕的指示下,碑周围修建了公园,碑得以保存。虽然在这370年间,这座功德碑曾多次遭受破坏,甚至有人用红漆在碑的正反两面写上韩国的文字,但韩国政府还是选择修复了它,让这段历史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