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2岁的开国上将杨成武来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重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祖国西南的山川景象依旧如记忆中般熟悉,但岁月的风雨早已改变了很多,一路上的人和事都已不复当年。
这一年正好是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时光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但杨成武从未忘记这里发生的一切。尤其是当他走到大渡河畔,曾经激烈的战斗场面、那些鲜活的面孔以及撕裂的枪声仿佛又出现在眼前,令他感慨万千,不禁热泪盈眶。 他站在泸定桥前,望着那座古老的桥梁,心中泛起一阵阵伤感:“怎么就剩我一个了,你们都在哪啊?” 那么,五十年前的泸定桥究竟发生了什么?杨成武口中的“你们”又是指谁呢? 杨成武,1914年生于福建长汀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世代务农,生活贫苦。长汀曾是英雄之地,四百年前,隆武皇帝在这里被俘而死,英雄气节流传至今。正是在这种英雄气氛的滋养下,杨成武从小便立志报国。 1928年,年仅14岁的杨成武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次年,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闽西暴动中表现出色,勇敢机智,深得领导的赏识,随后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加入红军后的第二年,杨成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参加了多次中央苏区反“围剿”战役,在战斗中表现勇敢,先后被提升为纵队干事、连政委、团政委等职务。年仅16岁时,他便担任团政委,成为红军中的“模范团政治委员”,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敬。 然而,1935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了艰难的长征。在这过程中,由于战略失误,红军受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尤其是湘江血战后,红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三万余人。经过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国共产党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 在打下遵义后,党中央召开了重要会议,纠正了之前的错误决策,恢复了毛主席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随后,红军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下,通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战术成功脱离险境,但新一轮的考验又接踵而至。 当红军抵达大渡河时,历史上曾有过类似的惨剧。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在此因无法渡河被清军围困,最终英勇牺牲。红军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蒋介石一边调集军队围堵红军,一边扬言要让红军重演石达开的悲剧。 然而,红军用奇迹般的方式渡过了大渡河。尽管如此,红军的船只有限,要想完成全军过河的任务,时间非常紧迫。于是,红军决定兵分两路,夺取泸定桥。杨成武带领左路军,接到任务后,立即踏上了艰难的征途。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路途遥远且崎岖,充满了挑战。但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奋力前行。途中,他们遭遇了敌军的拦截,不得不与敌人展开多次激烈的冲杀。在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忍饥挨饿,疲惫不堪,但他们依然坚持着。 就在天色渐晚,杨成武突然发现对岸的敌人点燃了火把,加快了行进速度。为了不被甩开,杨成武命令战士们也点燃火把前进,利用敌人熟悉的四川话与对方进行“假对话”,成功误导了敌军,使他们误以为红军并未赶来。 经过一夜急行军,红军终于抵达了泸定桥。然而,面对险恶的地形和敌人严密的防守,情况变得异常危急。泸定桥是由13根铁索构成,桥面上仅剩不到二十米的木板,桥下的湍急河水让任何一名掉下去的士兵都难以生还。 尽管如此,杨成武并没有慌乱。他指挥着红军战士,凭借着上百挺机枪的火力掩护,开始了夺桥战斗。经过激烈的交火,22名突击队员在火力掩护下奋勇向前,一步步铺木板、抵御敌人反击,最终成功占领泸定桥。 战斗结束后,杨成武感慨万千,回望当年的泸定桥,眼前浮现的是曾经战斗过的勇士们的面孔。五十年后的今天,杨成武站在泸定桥上,眼含热泪,深情地叹息:“怎么就剩我一个了,你们都在哪啊?” 这段历史,虽然已被时光冲淡,但它铭刻在每一位红军战士的心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