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十月,礼部尚书毛澄向新天子明世宗朱厚熜提问:按照惯例,皇帝即位后需要祭告那些在近年去世的亲王。宁藩的几位已故亲王,包括宁献王、宁靖王、宁康王,应当如何处理?世宗简单回应:“宸濠背逆不道,属籍已削,勿祭。”意思是朱宸濠叛国不道,已经被除名,宁藩也已废除,故无须再祭祀这些亲王。仅过了三个月,世宗便在嘉靖元年(1522年)取消了对“权”字的避讳。
“甲戌,命自今章勿避权字。以宁献王讳权,孙宸濠谋反,国除故也。”—《明世宗实录卷十》
宁献王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建文年间参与了靖难之役,帮助四哥朱棣推翻了当时的建文帝。然而,朱棣在称帝后并未兑现分封权力的承诺,反而削去宁王的权利,并将其迁至江西南昌。明代的避讳制度十分复杂,皇帝的名字可以不避讳,但亲王的名字则要求避讳。例如,尽管成祖朱棣的名字中有个“棣”字,按理不该避讳,但在正统十二年(1447年)的山西乡试中,有道题涉及到“维周之桢”,因未避太祖第六子朱桢的名字,遭到礼部弹劾。世宗取消对“权”字的避讳,意味着宁藩家族正式走向历史的终结。
宁王家族的变迁
宁献王朱权,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被封为宁王,早期驻守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后因靖难之役迁至江西南昌。正统十三年(1448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献”。由于其嫡长子朱磐烒早逝,宁世孙朱奠培继承了宁王的封号。
宁献王的家族经历了许多波折。正统十四年(1449年),宁世孙朱奠培袭封宁王,但不久后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靖”。继任宁王的则是其庶长子朱觐钧,直到弘治十年(1497年)去世。
宁王家族的命运在朱宸濠叛乱后彻底改变。朱宸濠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叛乱失败,之后被朝廷俘虏,并最终在通州被赐死,标志着宁藩的彻底崩塌。
宁献王一脉的命运
宁献王朱权的五子中,长子朱磐烒嫡长子继承了宁王的封号。其余子孙的命运则截然不同:
- 临川王朱磐熚因罪被废除国籍,临川国被废除。
- 宜春安简王朱磐烑去世后,宜春国一度由其后代继承,但在宁王叛乱时,宜春王朱拱樤被官军俘虏,并最终自尽。
- 宁庄惠世子朱磐烒一脉的子孙们也经历了不小的波折,瑞昌王一脉的朱拱栟被认为是宁王叛乱的支持者,战败后自尽。
朱宸濠的叛乱与家族命运
在宁王朱宸濠领导的叛乱中,宁王亲自带兵东征,结果由于实力不足,很快被王守仁的军队击溃。朱宸濠和他的家族最终在通州被赐自尽。
宁王的妻子娄氏在叛乱失败后投水自尽,瑞昌王朱拱栟在押解途中自尽,宁王和其他成员的死亡标志着宁藩家族的彻底覆灭。
然而,宁藩的部分后代并未完全消失。朱宸濠的儿子们在战败后被押送至南京,最终也被赐死。
朝廷的甄别与宽容
宁王叛乱后,朝廷对宁藩宗室进行甄别。有罪的被除国或赐死,未参与叛乱或无罪的宗室则得以保全。例如,朱拱樻等未参与叛乱的宗室,在嘉靖年间重新获得了机会。
嘉靖元年(1522年),朱拱樻被任命为弋阳王,并负责管理宁府事。尽管宁王已废除,朝廷依然给予了一些原王国郡王身份的宗室一定的管理职权。
尽管有部分宗室因无辜或罪行轻微得以保全,宁藩的历史仍然受到严重打击。嘉靖年间,弋阳王朱拱樻提出为宁献王、宁惠王建庙致祭,最终获得了朝廷的批准。这些举措虽然带有对家族历史的回顾,但更多的是对过去“宁王之乱”遗留下的影响进行修复和调和。
结语
宁王叛乱对宁藩家族的影响深远,朝廷在处理这些宗室时表现出了较大的分歧。即便是曾被陷害或无罪的宗室,最终仍旧在嘉靖年间重新得到了一些机会。这也表明,在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与权力的转换有时远非表面所见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