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历”是中国古代六种历法之一,采用了十九年七闰法。这种历法的回归年为365又1/4天,属于四分历。它可能起源于公元前366年秦献公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推广,直到汉武帝制定太初历时才被废除。
《史记》提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自以为主少昊之神。”而《山海经》也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这表明秦人的祖先与颛顼、少昊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秦人将他们的历法称为“颛顼历”。
然而,问题在于,《史记》中称秦人最早来自西部的“潏(yù)”,而少昊和颛顼则是东部部族的领袖。这让人质疑秦人的祖先是否真的是颛顼。幸运的是,陕西的考古发现提供了新的线索,证实了《史记》的说法。
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凤翔区,发现了秦景公的“秦公一号大墓”。这是中国发掘的最大的一座先秦时期的古墓,墓主被确认是秦景公。虽然他的同母弟后子针曾批评他为“秦公无道”,但从墓地的规模来看,这个评价并非空穴来风。更为重要的是,墓中出土的石磬铭文,记录了秦景公在招待周天子时的事宜。这些铭文表明秦王族自称为黄帝之后,并且提到“高阳有灵,四方以鼐平”,即秦人认为自己是高阳氏颛顼的后代,祖先的神灵保佑了国家的安定。
石磬铭文与《史记》中的记载一致,证明秦人确实自认为是颛顼的后代。由于当时秦国注重祭祀和军事活动,秦人不可能搞错自己的祖源。因此,秦人使用“颛顼历”是有其文化和历史根源的,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秦国会祭祀东方的天帝少昊。
进一步分析,秦人的起源问题也引发了学者的讨论。过去有人认为秦人是来自西部的戎狄或是西部的土著部族,但现代考古研究发现,秦人有来自东部的可能。例如,《清华简》中的记载提到,周成王将“西迁商盍之民于邾”,而这些人后来成为了秦的先人。这表明,秦人的祖先可能来源于东部。
在山东济南的莱芜,考古发现了“嬴城遗址”,这一遗址被确认是秦人最早的定居地。通过多方考证,学者们发现秦人曾在商代生活在济南一带,这进一步证实了秦人的东部起源。
至于颛顼的起源,《左传》记载说“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竹书纪年》也提到“颛顼居濮”。目前,河南濮阳高城遗址被认为是颛顼的发源地。根据考古和文献的证据,颛顼最有可能起源于河南濮阳一带。今天,济南到濮阳的距离大约是275公里,这表明秦人与颛顼的祖地确实可能有联系。
总的来说,秦人和颛顼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考古和文献的双重证据,证明了秦人自认为是颛顼的后代。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秦人起源的讨论,应该更加重视中国古代史书的价值,而不是盲目跟随西方学者的质疑。此外,关于秦人“在西戎,保西垂”的记载,并不意味着秦人源自西部,而是说明秦人在商朝晚期经历了一次迁徙,迁移至了山西的“西垂”地区。
从整体来看,文献与考古相结合,提供了更清晰的历史脉络,也让我们更加尊重中国古代史书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