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和现代的三国影视剧中,夷陵之战之后东吴的故事描写较少,因此很多人对孙权晚年的所作所为并不清楚。实际上,孙权晚年的一些决策,直接导致了东吴国运的衰落。 东吴的储君问题
总结孙权晚年的问题,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立储失误”。孙权共有七个儿子,建国后,他立即将长子孙登立为皇太子。孙登能力出众,性格稳重,但命运多舛,在241年因病去世,年仅32岁。长子早逝,让孙权六十多岁时失去了培育多年的继承人,心情十分低落。而二儿子也早逝,于是三儿子孙和成为东吴最年长的子嗣。242年,孙权将19岁的孙和立为太子。然而,孙权接下来的操作却让问题愈发复杂。 孙权最宠爱的第四子孙霸,被封为鲁王。更离谱的是,孙权在朝堂上允许孙霸的服饰、仪仗与太子无异,甚至可以平起平坐。大臣们见状,以为孙权要废长立幼,纷纷劝他:“太子就是太子,鲁王就鲁王,不能平起平坐。”孙权不但不听,反而让太子与鲁王各自开府,自己选拔官员,培养势力。结果,两宫势力逐渐壮大,东吴大臣和将领纷纷选边站队,形成了严重的“二宫相争”。 二宫相争与陆逊的悲剧 以丞相陆逊和大将军诸葛恪为代表的大臣,本着拥护正统的原则支持太子孙和;而想提升自己地位或赌未来的势力,则倒向鲁王孙霸一方。双方势力互相告状、穿小鞋,局面日渐紧张。孙权年纪大了,开始听信一面之词,不加查证便下令处死被告者。鲁王一方的杨竺为了自保,向孙和派揭发了二十多条罪状,孙权信以为真,直接责罚陆逊。忠心耿耿的陆逊因此心灰意冷,不久去世。这位在夷陵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拯救东吴的功臣,就这样陨落。 削除两派势力与幼子继位 到250年,孙权决定彻底解决二宫问题:废掉太子孙和,大肆屠戮孙和党羽;同年,又赐死鲁王孙霸及其党羽,彻底铲除两派势力。随后,孙权将年仅七岁的幼子孙亮立为皇太子。两年后,孙权去世,九岁的孙亮继承皇位,东吴从此进入“主少国疑”的局面。孙亮无法掌控复杂的朝局,东吴随即陷入宗室内斗与官员派系争斗之中。 孙权晚年的评价 孙权晚年的多疑和阴狠,最终把东吴拖入深渊。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性多疑而毒,晚年尤甚。”二宫相争本是孙权为巩固皇权、平衡继承人的权力而设,但他处理不当,不仅没能缓解矛盾,反而通过屠戮解决问题,断绝了国家稳定的可能。孙权被追谥为“大”,即吴大帝,但由于晚年的离奇操作和残酷手段,这个谥号再无人沿用。 总的来说,孙权晚年的决策失误与血腥手段,是东吴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原本凭借长江天险和自身实力能够稳固的东吴,因为他的操作,最终陷入内部动乱,国运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