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记录了蒋介石和胡适在台北的一次合影。照片中的胡适,翘着二郎腿,神态自如,似乎在谈笑风生,展现了他一贯的潇洒与自在。而蒋介石则显得有些拘谨,表情略显僵硬,仿佛在胡适面前,他变成了一个学生,显得有些局促不安。这不仅与蒋介石的性格有关,也与他对学术界的态度及他与胡适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关。那么,这张照片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胡适与蒋介石又有着怎样的交往史?
要追溯两人之间的交情,得从1927年开始讲起。那时,尽管两人曾听说过彼此的名字,但并没有直接的交往。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四一二”政变,展开了对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血腥镇压,广泛激起了左翼文人的强烈反感。然而,胡适与蔡元培、吴稚晖等知名人士却站在了蒋介石一方,为政变辩护,支持南京国民政府。
为何胡适这样一位自由主义者,会支持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其中的原因多方面。一方面,蒋介石宣称自己的政变是为了“阻止苏联干涉”,标榜自己是为了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自卫进行斗争。这种爱国主义的宣传,吸引了不少人,胡适也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蒋介石当时还标榜自己要继承孙中山的事业,提出了一些改良主义的主张,这些都让胡适认为蒋介石具备远见卓识,甚至同情他的立场。再者,胡适自认与蒋介石的自由主义理念有所契合,他认为蒋介石是“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论者”,认为蒋有更大的历史使命。
此外,胡适与新文化运动的左翼阵营逐渐分道扬镳,他对过于激进的左翼运动产生了反感,转而倾向于更加保守的思想。他认为社会改革应当循序渐进,而对于共产党也开始持敌对态度。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胡适在当时支持蒋介石,为蒋提供了重要的舆论支持。胡适不仅影响力巨大,还培养了大量认同他理念的学生,许多文化界人士也纷纷发表支持蒋介石的言论,给蒋介石带来了不少舆论上的助力。
因此,蒋介石开始对胡适产生兴趣,希望将其拉拢入政府。蒋介石提出为胡适提供丰厚的职位和待遇,甚至希望他加入南京国民政府。然而,胡适并非为了名利支持蒋介石,他认为蒋介石所倡导的理念符合他的个人理想。可是,到了1928年,胡适意识到蒋介石并没有实现他所期望的自由民主改革,反而走上了专制的道路,便与蒋介石渐行渐远。
胡适坚持自己自由主义的立场,认为蒋介石变成了一个军事独裁者,不再符合他的理想,因此与蒋断绝了关系,并开始批评国民政府的做法。1929年,胡适发表了《人权与约法》,对蒋介石的统治提出了严厉批评。这让蒋介石非常愤怒,指示国民党的媒体对胡适展开攻击,最终胡适被迫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一职。
尽管如此,胡适依旧坚持自己的理念,发表了《人权论集》,直言不讳地反对蒋介石的专制。直到1931年,胡适因九一八事变与蒋介石的立场出现了一些重合,他开始重新理解蒋介石的政治态度,并最终恢复了与蒋的关系。二人对日本侵略的态度逐渐一致,都主张通过妥协和和平谈判来解决冲突,胡适甚至提出中国应向比利时学习,通过退让等待国际干预。蒋介石对胡适的这些言论表示赞赏,两人关系回暖。
然而,到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胡适的立场再次发生变化,他支持了蒋介石的抗战政策,并被任命为驻美大使,致力于争取美国的援助。但抗战后期,胡适和蒋介石的关系再度恶化,胡适最终离开了中国,前往美国讲学。
1958年,胡适结束了九年的美国生涯,回到了台湾,就任中研院院长。这时,蒋介石再次邀请胡适担任中研院院长,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胡适多年前的愿望,并借此拉拢文化界人士。胡适曾计划在台北南港建一所房子,用以完成自己的两部巨著——《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白话文学史》。蒋介石为了避免胡适因资助问题感到尴尬,便提出由胡适的《苏俄在中国》一书的版税作为资助,这一举措得到了胡适的热烈响应。
4月8日,胡适返回台湾,蒋介石亲自接机并款待胡适。而在胡适就职典礼当天,蒋介石发表了演讲,但胡适却在自己的发言中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蒋介石的政策,认为其与自由精神不符,直言蒋介石“是错误的”,让蒋介石感到非常尴尬。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因胡适的言论而愤怒到失眠的经历,称胡适为“狂人”。
然而,尽管蒋介石极为不满,照片中的他依然维持着一种拘谨的姿态,似乎在压抑自己的愤怒。胡适则依旧显得轻松自如,毫不在意自己激烈的批评。
后来,胡适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1962年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尽管两人因政治分歧曾发生过多次冲突,但胡适的葬礼仍然非常盛大,约3.8万人参加送行,蒋介石也未缺席。胡适的功过是非,终将由后人来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