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的夜袭蔡州,成功捉拿叛将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也为唐宪宗削藩的大计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庆功之际,李愬的部下石孝忠却怒砸《平淮西碑》,甚至打死了阻拦的士兵。这引发了唐宪宗的愤怒,并让他亲自审问石孝忠,弄清事因。
《平淮西碑》是由韩愈应唐宪宗命撰写的,纪念李愬平定淮西之乱的伟大功勋。碑文高三丈,全文一千八百字,立于汝南北城门外,旨在宣扬平叛将士们的英雄业绩,同时宣示皇权至高无上,振奋民心。然而,石孝忠却以极端方式质疑碑文的不实,认为碑文中对李愬的功劳有所抹杀。
唐宪宗震怒之余,亲自审问石孝忠,结果得知,石孝忠确实指出碑文的内容有所失实,特别是对李愬的战功有所忽略。李愬的妻子卢氏曾多次上宫反映此事,看来确实存在问题。这引发了唐宪宗的深思,难道韩愈在其中有所偏袒?
韩愈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政治家,曾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宪宗的青睐,但也因此多次遭遇贬职。一直以耿介著称的韩愈,难道真的故意抹黑李愬?
淮西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元和九年,吴元济叛乱占据了蔡州等地,唐朝皇帝唐玄宗派遣一系列将领进行平叛。但早期的战斗以失败告终,直到李愬接任,局势才有了转机。
李愬上任后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迅速调整战略,将部队从四面八方调动,与叛军吴元济形成包围之势。然而,由于各地将领未能统一行动,李愬独自承担了进攻主力,成功实施了一次惊天的奇袭,最终成功拿下蔡州,捉拿吴元济,彻底平定了淮西之乱。
虽然李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关于平定此乱的功劳,李光颜、裴度、李愬三人都有功,且各有贡献。李光颜在整个战役中表现突出,斩敌数万,是主力之一;裴度作为总指挥,积极协调各方,平衡各路军队的力量;李愬虽然参战时间较短,但他以出奇制胜的战术,一举扭转战局,成为战役的最大功臣。
然而,《平淮西碑》上对李愬的功绩却仅仅用寥寥几句话提及,甚至忽略了他在战役中的关键作用。相对而言,裴度的功劳被大量提及,尤其是在战后的安抚工作方面。石孝忠愤而砸碑,实际上是为李愬鸣冤。
韩愈为何会如此轻描淡写地写李愬的功绩?有两种可能的解释:首先,韩愈与裴度关系深厚,而裴度又是李愬的上级;其次,韩愈曾提出过奇袭计划,结果李愬抢先行动,这让他心生不满。
不过,韩愈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私怨,他作为士族集团的代表,压制李愬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政治局势。中唐时期,士族集团与武将集团、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李愬作为武将集团的重要人物,实际上是朝廷需要防范的对象。韩愈压制李愬的做法,正是为了制衡武将的势力,防止他们掌握过多权力,影响国家的稳定。
尽管韩愈在这件事上做得有些过头,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压制武将集团的势力是合理的。唐宪宗得知真相后,觉得石孝忠的行为过于激烈,但他也同情李愬,最终赦免了石孝忠,并要求重新撰写碑文。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尽管韩愈的做法不够公正,但也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唐宪宗显然与他心有默契。因此,虽然李愬的功绩没有得到充分的表彰,韩愈的做法也并非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