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退位后,刘备为何没有接纳他入蜀,而选择自立为帝呢?
虽然刘备是“大汉皇叔”,这个头衔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实际的好处。事实上,刘备的起点非常低。由于父亲早逝,加上汉武帝的“推恩令”,刘备家族在他这一代并没有得到什么显著的特权。因此,刘备起初只能依靠卖草鞋为生。然而,凭借着个人的魅力,刘备最终结识了关羽和张飞,三人结拜成义兄弟,这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而随着“三顾茅庐”,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政权建设。 无论是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还是后来的蜀汉建立并自称皇帝,实际上都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因此,对于刘备,我们既不必过度吹捧,也不必过分批评。就像“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样,汉朝的衰落是自身所致,怪不得他人。 天下向来都是有能力者所获得,若是一个帝王既有德行又有能力,天下自然安定;但如果只是有能力而缺乏德行,虽然令人遗憾,却也无法改变局势。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曾立下“非有功者不侯,非刘姓不王”的誓言,但若不是刘姓失德,天下又怎会如此乱象丛生? 在三国时期,曹操一向直言不讳,他在《述志令》中明确指出,如果没有自己掌控天下,恐怕当时会有很多小人物冒出来称王称帝。曹操的话虽然夸大了,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当时的乱世,已经让天下大乱到了极点。 汉灵帝在位时荒淫无道,导致了许多地方势力纷纷崛起。比如,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联合策划废掉汉灵帝,但计划被泄露,最终王芬自杀,许攸被迫流亡。同年,宋建在袍罕(今甘肃临夏)宣布独立,自称“河首平汉王”,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王朝,虽仅限于一隅,但其威风凛凛,甚至设立了年号与百官,持续统治了三十年,直到曹操派大将夏侯渊平定了此地。 同样是在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张纯和张举等人趁乱聚集了大批流民,张纯自封为“安定王”,并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立政权。但最终他被幽州牧刘虞打败,梦想破灭。 还有类似的例子,例如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与韩馥等人曾试图立刘虞为帝,但刘虞识破了他们的真实意图,坚决拒绝。后来,张鲁在汉中的地位逐渐稳固,并保持了近三十年的控制,甚至不允许汉朝使者进入。 而袁术,则是在获得玉玺后,公开自称皇帝,但由于众叛亲离,最终在两年多的“皇帝梦”后死去。 这些例子反映了东汉末年政局的混乱,各地英雄豪杰纷纷崛起,自立为王。即使一些边疆势力,如高句丽、乌丸、鲜卑等,也趁乱争霸,他们的首领大多自称王,少数甚至做出过一番影响。 正如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所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乱世中,生存本身已是艰难,何不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正如马云所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曹操虽然自称“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经掌控了大部分的权力。当时的情况,汉献帝的权力已然微弱,刘备自立为帝其实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毕竟,曹操也不会允许汉献帝册封刘备为王。既然如此,刘备便不再等待,而是直接自立为帝。再者,历史上自立为王的例子并不少,正如当时的局势所示,刘备选择自立并不奇怪。 即便刘备接纳汉献帝,事实上当时的蜀汉臣子们也不会真正心服。而且,如果真心接纳汉献帝继续为帝,刘备自己也未必能控制全局。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乱世中,自立为帝是刘备最符合常理的选择,因为谁的拳头大,谁的声音才更有分量。 因此,刘备自立为帝,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创造属于自己的霸业。毕竟,乱世之中,活下去才是最关键的目标。而通过自立为帝,刘备最终获得了蜀汉的建立,也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