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邓艾的军队逼近成都,蜀汉的最后一任皇帝刘禅最终投降,蜀汉政权宣告灭亡。次年,蜀汉的高层官员被迁往洛阳,其中包括蜀汉的“丞相”樊建。虽然诸葛亮去世后,丞相一职已不再设立,但尚书令依然拥有与丞相相当的权力。那么,作为蜀汉最后一任尚书令的樊建究竟是怎样的人,他的经历又如何呢?
一、蜀汉的重臣
樊建,字长元,出生在荆州义阳(今湖北省随州市),与魏延、董厥等人是同乡,属于荆州集团的一员。在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樊建在丞相府任职,起初担任掾史,后来升任典军书记,并随诸葛亮北伐。可以说,在诸葛亮时期,樊建一直是丞相府的重要“秘书”。
251年,樊建以校尉身份出使东吴,原计划见孙权,但因孙权因病卧床未能见面。东吴的诸葛恪接待了樊建,孙权询问他与蜀汉旧臣宗预相比如何,诸葛恪答道:“樊建才识不及宗预,但其性情过人。”此后,樊建的官职逐渐上升,先后担任侍中、尚书令等职务。
然而,樊建虽然官职晋升,却面临了宦官黄皓的权力挑战。黄皓专权,导致朝中大臣无力反抗,樊建也只能保持独立,并且避免与黄皓过多交往,力求自保。
二、西晋的高官
264年,随着蜀汉的灭亡,樊建和其他蜀汉旧臣如董厥一起被迁往洛阳。招待宴上,司马昭特地安排了蜀地的乐舞,但樊建等人心中难掩悲伤,而刘禅却谈笑风生,这一幕成了历史上的“乐不思蜀”典故。
事后,司马昭对这些蜀汉旧臣进行了封赏。樊建被封为列侯,并担任相国参军,成为司马昭的重要政治顾问。同年秋天,樊建还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进一步增强了他的政治影响力。
265年,司马昭去世,儿子司马炎继位,建立了西晋政权。樊建继续在西晋任职,被封为给事中。虽然“给事中”并非高级官职,但他依然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负责提供咨询、处理政事,地位相当重要。
三、平冤昭雪
同年,蜀地发生了“钟会之乱”,邓艾在此次事件中被冤枉为叛贼并被处死,其家族也遭受了流放。事实上,邓艾并没有叛变,这一案件直到多年后才得到平反。
有一次,司马炎与樊建谈论起诸葛亮治国的方法,樊建回答说:“治国要改正恶行,不要为过错辩解,赏罚要公正,才能赢得人心。”
司马炎对此表示赞同,并感慨道:“如果我能有像你这样的辅佐,何至于今天劳累?”
樊建则提醒司马炎,许多人都在议论邓艾的冤屈:“大家都说邓艾冤枉,陛下知道却没有处理,岂不是冯唐所说的‘虽然得到了任命,却无法施展才华’?”
听后,司马炎笑了笑,表示自己正有意处理此事,并最终下诏,为邓艾平冤昭雪。由此可见,樊建在西晋的地位不低,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视。
樊建的一生,经历了蜀汉的兴衰与西晋的建立,虽然他未能在蜀汉政权覆灭后保持更高的地位,但他依然在西晋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为人获得了尊重和信任。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