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曾有许多朝鲜籍的同志为我军做出了杰出贡献。比如,四野曾有三个师是由朝鲜籍同志组成,东北抗联也有不少朝鲜籍的成员,甚至朝鲜人民军的创始人金日成和第一任总司令崔庸健都曾在东北抗联中工作过。
实际上,早在我军建军之初,就有很多朝鲜籍同志加入了我军,最著名的当属杨林。他来自朝鲜平安北道,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炮科,之后又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192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同年担任叶挺独立团的营长,成为我军的一员。在红军时期,杨林曾担任红一军团的参谋长,但不幸的是,1936年在战斗中因重伤去世,年仅36岁。 武亭则是八路军中职务最高的朝鲜籍同志。他曾担任八路军总部炮团团长,早年毕业于阎锡山的北方军官学校炮科,对我军的炮兵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彭老总在自传中曾提到,1930年夏,红三军团在他的指挥下攻占岳州城,并缴获了一些七五野炮。当时,有外国列强的军舰曾以为红军没有炮,竟然敢公然开炮威胁我军。就在这时,彭老总和武亭两人密切合作,使用缴获的炮弹反击敌舰,最终成功击退敌人。这个事件也成了武亭炮技最早的记录。不久后,红三军团建立了炮兵团,而武亭被任命为团长,之后他继续在炮兵部队中担任重要职务。 在长征过程中,武亭带领炮兵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后来,八路军改编后,他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并成为八路军总部炮团的首任团长。可以说,在红军时期和八路军初期,武亭就是我军的“炮兵司令”。1945年,武亭回到朝鲜,成为朝鲜的二号人物,但不久后被排挤出局。朝鲜人民军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炮兵总司令,并晋升为中将,直到1952年因病去世。 金雄是新四军中职务最高的朝鲜籍同志,曾担任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22团的参谋长。金雄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0期,他早年怀有复国的梦想,心中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1937年,金雄决定来到延安,参加抗日救国的斗争。他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随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金雄所在的部队经历了多次改编,最终成为新四军第三师,他也因此成为新四军的一员。因在抗战中表现突出,金雄一路晋升,最终担任了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22团参谋长。1947年,金雄回到朝鲜后,被任命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训练局长,晋升少将,并负责人民军的训练工作。几年后,他又被任命为人民军第一军团军团长,晋升中将,1953年升为大将,担任民族保卫省副相。1956年,金雄遭暗杀去世。 崔庸健则是东北抗联中职务最高的朝鲜籍同志,曾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总参谋长。他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后曾担任黄埔军校教官。1927年,他参加了广州起义,并于1928年被派往东北开始了长达17年的革命生涯。抗日战争爆发后,崔庸健奉命组织抗日武装,他带领的游击队逐渐发展成了抗联第七军,并最终成为抗联第二路军总参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崔庸健回到朝鲜,并成为朝鲜人民军的创始人之一,担任首任总司令,后被授予次帅、元帅军衔,成为金日成政府的二号人物。 武亭、金雄、崔庸健在各自的军队中分别担任了八路军团长、新四军团参谋长、抗联路军参谋长的职务,虽然在职务的高低上有所差异,但无论是武亭的早期威望,还是崔庸健最终担任的职务,他们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