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壁之战之前,贾诩曾向曹操提出过一个策略建议,认为如果曹操采纳此计,可能会更有机会统一天下。贾诩提议,当时曹操已经攻占了袁氏领地、控制了荆州,兵力强大,声威赫赫。他认为,如果曹操此时稳住荆州的民心、安抚百姓,并在不急于进攻江东的情况下巩固已有的领土,建立起自己的水军力量,待时而动,将更有机会打败江东,最后统一整个天下。
然而,曹操并未听从贾诩的建议。相反,他急于发动赤壁之战,结果由于种种因素,失败了,这也让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那么,如果曹操听从了贾诩的提议,是否能更快地完成统一大业呢?
当时,曹操的局势其实是非常有利的。他不仅完全控制了荆州,还获得了大量资源和兵员,尤其是刘表的水师的投降,大大提升了曹操的水军力量。刘备在长坂坡大败后,急忙逃往江南的范口,曹操迅速攻占了江陵,随后刘备的反抗力量几乎被削弱,刘琮投降了曹操,江东的许多地方纷纷归顺。
另外,曹操也有效地通过军事压力让马腾家族等地方势力归顺,甚至江东的部分大族,如张昭,也开始主动投降。而当时刘备因战略失败,在荆州几乎无力反抗,局势对曹操相当有利。
但问题在于,尽管曹操的势力在短期内扩张迅速,局势并未完全稳定。曹操攻占的只是地理上的位置,真正的控制力和民心的稳固远未实现。此时,荆州的民心不稳定,百姓大多并未真心归顺。曹军的水土不服,尤其是在南方战斗条件下,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曹操在北方采取了很多“深根固本”的战略,他总是倾向于先稳固自己控制的领土,再图进攻。而与吕布的对抗、与袁氏的较量,都体现了曹操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成功分化敌人并逐一击破。但这次,曹操并未选择深根固本,而是急于向东推进,未能稳定好荆州局势,便匆忙发动赤壁之战,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曹操的急功近利,使得江东人民更加坚定了抗曹的决心。诸葛亮和周瑜正是利用了曹操的急功近利,发现了他的弱点。诸葛亮在多次战略分析中指出,曹操的军队疲惫,水军还未完全成型,气候不适应,后方不稳,等等,这些都为孙刘联军提供了可乘之机。
最终,曹操在赤壁的失败不仅导致了水军的彻底溃败,也使得他失去了在长江流域的战略优势。此战后,曹操的军队损失惨重,士气大降,特别是在长江中游失去了所有的控制点。刘备趁机占领了益州,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最终,曹操的统一之路变得异常艰难,几乎丧失了再次统一的机会。
因此,如果曹操采纳了贾诩的建议,稳住荆州、巩固后方,避免过早发动赤壁之战,或许他能在江东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势力,避免了孙刘联手的强力反击,也更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但历史没有如果,曹操的急功近利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三国格局也由此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