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这个名字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依然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对那些亲历过“9·11”事件的人。他带领基地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发动了许多恐怖袭击,尤其是纽约的双子塔、东非的大使馆、也门的军舰以及伦敦的地铁等地,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美国人对他深恶痛绝,可奇怪的是,这个疯狂的恐怖分子竟然从未在中国本土发动过任何重大袭击。这个问题在美国的讨论论坛上引发了热议,有人猜测中国或许太神秘,也有人认为这可能只是运气。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背后其实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
本·拉登的出生并不像我们常见的恐怖分子那样来自贫困街头。1957年3月10日,他出生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家庭背景非常富裕。他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是中东建筑行业的巨头,从也门的贫困小子一跃成为亿万富翁。他通过承接沙特王室的清真寺和宫殿建设项目,发了大财。家里有多个妻子,孩子们多达五十多个,而本·拉登排在十七位。小时候,他住在豪华别墅,衣食无忧,甚至曾就读于吉达的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尽管本·拉登的家庭富有,他从小却深受极端的瓦哈比派伊斯兰教思想影响。这种原教旨主义思想充满了对保护穆斯林利益、反对外来入侵的激进理念。1976年,本·拉登上大学时开始旁听伊斯兰教义课程,受到了老师阿卜杜拉·阿扎姆的影响,后者成为了他的战友之一。
真正改变本·拉登命运的事件发生在1979年12月24日,当时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这件事在中东引发了巨大震动。年仅22岁的本·拉登放弃了学业,前往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创立了“帮助之家”,专门为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资金、武器和志愿者。随后,他自己也参与到战斗中,1984年首次越过阿富汗边境,1986年带领几百名阿拉伯志愿者与苏联军队作战,使用火箭筒和手榴弹成功击退了敌人。那时,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出于反对苏联的目的,通过巴基斯坦情报局向本·拉登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武器,金额高达两亿美元,甚至包括毒刺导弹。
随着战斗的升级,本·拉登的队伍逐渐壮大,1988年,他将“帮助之家”改组为“基地组织”,总部设在巴基斯坦的佩什瓦尔附近。苏联于1989年撤军后,本·拉登带着一百多名核心成员返回沙特,成为了民族英雄。媒体纷纷报道他,他也暂时加入了家族的公司,参与一些建筑工作。然而,短暂的和平并未持续太久。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沙特领土驻扎,本·拉登认为这与苏联入侵阿富汗没有区别,都是对伊斯兰圣地的亵渎。于是他去沙特王宫递交请愿书,建议用阿拉伯志愿者来捍卫国家。然而,沙特王室拒绝了他,还将他赶出境。1991年,本·拉登流亡至苏丹,在喀土穆郊外搞基建项目,赚了一些钱,并扩充基地组织的力量。
1994年,沙特剥夺了本·拉登的国籍并冻结了他的资产,他只能依靠海湾地区富商的捐款生存。1996年,受到美国压力,苏丹也将本·拉登驱逐。随后,他转移至阿富汗,得到了塔利班的支持,并在坎大哈山洞中重新启动了基地组织。到那时,基地组织已经不再是小打小闹的组织,而是有上万名成员,遍布中东、非洲等地。
本·拉登不仅为基地组织提供资金和支持,还亲自参与演讲、拉拢成员,并在训练营中教授如何组装炸弹、设置埋伏等技巧。他的崛起,不仅仅是因为冷战尾巴上的意外,更是美国昔日的支持使得这一极端势力日益强大。
本·拉登的袭击并非无目的,背后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他的圣战是针对那些“侵犯”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尤其是美国。1996年,他在阿富汗的山洞里发布了第一份法特瓦,公开宣告对美国开战,理由是美国在中东的种种干预行为,包括支持以色列、轰炸伊拉克平民以及在沙特驻军等。1998年,他联合埃及的伊斯兰圣战组织发布了第二份法特瓦,宣称杀害美国人是每个穆斯林的责任。
随后的恐怖袭击不断升级:1998年8月7日,东非的美国大使馆被炸,导致224人死亡,千余人受伤。2000年10月12日,科尔号驱逐舰在也门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17名水手死亡。最终,在2001年9月11日,四架民航飞机被基地组织劫持,两架撞击纽约双子塔,一架撞向五角大楼,另一架坠毁在田野,造成2977人死亡,经济损失达千亿美元。此事件直接促使美国展开了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基地组织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尽管基地组织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但奇怪的是,中国却从未成为本·拉登的攻击目标。为什么呢?首先,中国与中东国家并无敌对关系,尤其是在沙特、伊朗、巴基斯坦等穆斯林国家之间,中国主要扮演经济合作伙伴的角色,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参与军事行动。再者,本·拉登的捐款来源包括海湾富商,而中国并没有对他的资金来源构成威胁。
此外,中国的安保措施也非常严密,民用枪支几乎不存在,海关安检严格,边境巡逻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城市的监控系统无处不在。这使得恐怖分子几乎无法在中国活动。此外,中国军队强大,核威慑力也让本·拉登评估后果极为复杂,风险远大于回报。
在本·拉登2011年5月被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击毙后,中国表示这是反恐事业中的重要里程碑,但同时也警惕未来的风险。然而,美国人依然感到困惑,认为中国似乎在这场全球恐怖战斗中运气太好,没受到太大影响。
事实上,这种“低调”的反恐策略正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体现。中国采取的方式并不是通过与恐怖分子直接对抗,而是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避免敌对和冲突。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持不冒险、不激化矛盾,但一旦发生危机,也有足够的能力应对。
美国人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而中国则以稳健的方式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