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然而,在二战结束后的多年里,我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代表占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尝试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在美国的强烈干预下,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否决了这一提案。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支持韩国政权与朝鲜作战,而中国作为朝鲜的邻国,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决定派遣志愿军援助朝鲜,抵御美军入侵。美国此时已与中国彻底断交。1951年至1960年期间,美国利用联合国将“侵略朝鲜”的指控加诸中国,阻止联合国讨论中国代表席位问题。
尽管在这十年中,中国未能恢复联合国席位,但国家并未停滞不前。中国在苏联的支持下,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并通过国内科研力量,成功研发了原子弹、东方红卫星及远程导弹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使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逐渐成为全球的重要大国。
到了1961年,第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开始讨论中国是否应恢复联合国席位。接下来的十年里,虽然许多国家提出恢复中国席位的请求,但由于美国的持续反对,这一提案始终未能通过。
1971年,形势发生变化。当年10月,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等17个国家共同提出议案,要求恢复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成员国就这一提案进行投票。最终,中国获得76票支持,35票反对,17票弃权,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台湾代表被驱逐。
美国与苏联的角色
美国和苏联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两大常任理事国。每个国家在联合国中有三个投票权,苏联将其中两个投票权交给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而美国的50个州在投票上平等对待,尽管美国拥有三个投票权,其中两个从未使用过。
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积怨,美国始终反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然而,随着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以及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逐渐减少了对中国的敌意。1969年,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后,认识到国际格局即将发生变化,决定放弃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转而寻求与中国建立更为积极的关系。
中国也希望通过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打破美苏的封锁。1971年,中国通过外交渠道与美国展开接触,并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同年,尼克松的国务卿基辛格也进行了秘密访问,为尼克松的访华做准备。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一些盟友,开始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尽管如此,美国仍然因为与台湾的特殊关系,投下了反对票。苏联则为了防止中国倒向美国,投下了支持中国的三票。
亚洲国家的立场
亚洲部分国家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分歧较大。日本、柬埔寨、菲律宾和沙特阿拉伯投了反对票。日本在二战期间曾侵略中国,造成了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这让两国的关系始终不睦。尽管蒋介石当时选择以德报怨,不要求日本赔偿,但日本仍然选择了与美国站在一起。
柬埔寨在1970年发生政变,西哈努克亲王被推翻,导致中柬关系一度紧张,柬埔寨也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投下了反对票。其他如菲律宾和沙特阿拉伯,虽然与中国没有直接的冲突,但作为美国的盟友,也投了反对票。
然而,印度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干预。尽管中印两国因边界问题在1962年发生过冲突,印度在联合国大会上对中国的支持态度依然稳定。
欧洲国家的支持
由于二战的影响,许多欧洲国家在战争后力量衰弱,必须依赖美国的支持。与此同时,欧洲国家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对抗美苏两大阵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部分欧洲国家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只有马耳他投下了反对票,这个地中海小国在经济和安全上深受美国的影响。
非洲国家的支持
非洲国家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支持尤其重要。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等非洲国家积极推动这一议案,虽然也有少数非洲国家受西方影响投了反对票,但总体上,非洲国家的支持为中国恢复席位提供了强大动力。
美洲与大洋洲的反对
在美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因与美国的亲密关系,也投下了反对票。此外,拉美国家如巴西、乌拉圭、委内瑞拉等,虽然与中国并无直接冲突,但由于受到美国的压力,选择了支持美国的立场。
总的来说,1971年联合国大会的表决结果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大转变,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仅是对中国自身努力的肯定,也为全球政治格局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