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日本与沙俄在中国东北展开激烈战斗,百万中国百姓深受其害。在那个弱国无外交的时代,晚清帝国由于国力衰弱,尽管两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交战,却只能选择“中立”,无力干涉。弱小的清朝没有发言权,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龙兴之地被外来侵略者蹂躏。
与此同时,远在南亚的英国帝国也把目光投向了西藏。那时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从北美的加拿大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从南非到南亚,处处是它的势力范围。尤其是印度,这片殖民地每年为英国贡献了超过40%的财政收入,英帝国急需确保印度的稳定。
尽管英国当时的目标是巩固印度的殖民地,但他们也把西藏纳入了自己的战略视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开始在西藏策动“独立运动”,利用西藏的部分上层贵族推动脱离清朝统治。甚至派出军队与廓尔喀雇佣兵侵入西藏,迅速占领拉萨,驱逐了大清驻藏大臣凤全,并扶植亲英势力在当地建立傀儡政府。
1905年5月,凤全在四川与西藏交界的巴塘被叛军杀害。这一消息传到北京后,清廷震动,立即下令任命赵尔丰为川边边务大臣,处理善后事宜。赵尔丰带领四川边军迅速展开反攻,击败了叛乱的土司,并成功处死了凶手。随后,赵尔丰发誓收复西藏,并以巴塘为根据地继续向西进军。
然而,桑披寺(又名甲绒寺,俗称桑披岭)成为了阻挡赵尔丰前进的难题。这座寺庙占地1万平方米,建于康熙年间,地形险要,是西藏叛军的重要据点。叛军藏匿在寺内,且积累了大量粮草与弹药。由于地势极为复杂,清军的多次进攻未能成功。
赵尔丰深知,这座寺庙是收复西藏的关键所在。若不攻占桑披寺,清军的后方就始终处于威胁之中,因此他决定采取围攻战术,将桑披寺严密包围,并挖掘三道壕沟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尽管叛军屡次组织突围,但都在清军的马克沁机枪密集火力下付出了惨痛代价。
经过半年艰苦的围困,双方都面临着物资匮乏的困境。赵尔丰的幕僚傅华封提出了切断叛军水源的建议。尽管叛军早已严密防守水源地,但随着战斗力下降,叛军不再像最初那样坚决抵抗。赵尔丰决定冒险一试,最终,清军成功攻占了水源地,切断了叛军的水源。缺水的叛军在坚持一天后终于崩溃,纷纷向清军投降。最终,清军攻占了桑披寺,俘虏了数千叛军。
为了防止这些叛军再次反抗,赵尔丰下令将俘虏全部处死。虽然这种做法极为残忍,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尔丰认为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如果这些叛军被释放,他们极有可能再次拿起武器反抗。如果将他们押回成都,反而会耽误清军进军拉萨的速度。因此,赵尔丰选择了这一决定。
经过桑披寺一战,清军重创了叛军的主力,赵尔丰趁势向拉萨推进,接连击败西藏傀儡政府的叛军,并成功收复拉萨。最终,清军驱逐了西藏境内的所有英军与廓尔喀雇佣兵,彻底收复了西藏。尽管赵尔丰的俘虏处置手段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他的收复西藏之功,足以使他名留青史,堪比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