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1917年张勋的复辟行动堪称一场闹剧,充满了荒唐与戏剧性。事情发生在他应邀赴京之后,迅速调集部队接管了北京城的防务,随后在康有为等人的支持下,竟然推动了溥仪的复位。为了彰显“复辟”,张勋甚至在北京街头重新悬挂了清朝的黄龙旗。
然而,这场历史的倒退很快就遭到了全国范围的强烈反应,尤其是段祺瑞所领导的讨逆军,在几天内便攻占了北京,终结了张勋的复辟梦想。那么,为什么张勋会如此执迷不悟地进行复辟?这场闹剧又给北京带来了哪些灾难性的后果呢?
张勋的背景与动机
张勋生于清朝晚期的动荡时代,他的祖父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丧命,父母早逝,这使得张勋在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依靠,生活颠沛流离。年轻时,他曾为豪门家族做家僮谋生,直到十八岁继母去世,张勋失去了管教,逐渐变得懒散游荡。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张勋混迹于江湖,善于交际、极具圆滑。他最终在30岁时,加入了清朝的潘鼎新部队,并通过巴结上司,成功晋升,逐渐成为了广西提督苏元春的亲信。在苏元春失势后,张勋灵活应对,不断改变立场,最终被袁世凯招揽到麾下。
张勋的崛起
在清朝末年的动乱中,张勋逐渐崭露头角。尤其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他为保护慈禧和光绪皇帝做出了贡献,因而赢得了慈禧的青睐。之后,张勋被任命为云南、甘肃的提督,并且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屡次镇压革命军的进攻,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即便清朝已经灭亡,张勋仍怀念清朝的皇权,保留着长辫子,并且让部下也保持着清朝时期的发型和称呼,这使得他的部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辫军”,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辫帅”。
复辟的萌芽
民国初期,许多清朝遗老仍旧梦想恢复皇帝制度,部分政客也在暗中推动这一计划。而在这些人中,张勋是唯一一个拥有军事力量的,所以许多人开始围绕着他,甚至吹捧他为“武圣”。这让张勋愈加坚定了复辟的决心。
尽管曾试图在南京建立皇都,但因袁世凯识破了他的意图而被调到徐州驻防。张勋认为,袁世凯的失败正是因为没有恢复皇帝制,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这一梦想。
复辟的爆发
1917年,民国政府内部的纷争让张勋看到复辟的机会。6月14日,张勋率领约四千名“辫军”赴北京,得到了黎元洪政府的迎接。张勋不仅帮助黎元洪在政治斗争中胜出,还趁机掌控了北京城。很快,溥仪在康有为等人的策划下再次登上了皇位。
6月30日,张勋和康有为等人在故宫召开“御前会议”,宣布清朝复辟,并发布了溥仪的八道上谕,其中一项极为荒唐,竟将黎元洪封为“公爵”,宣称是黎元洪自愿归政。事实上,黎元洪对此完全不知情。此外,张勋还命令北京街头挂上清朝的黄龙旗,尽管这些旗帜早已被人们丢弃,许多百姓甚至只能用纸糊旗应付检查。
全国反应与失败
张勋的复辟立即遭到了全国范围的强烈反响。除康有为支持外,几乎所有媒体都对其进行了猛烈抨击。孙中山得知消息后立刻南下广州,准备组织革命军推翻张勋的政权。段祺瑞也迅速组建了讨逆军,准备北上对抗张勋。
在这种情况下,张勋复辟的计划未能得到广泛支持,且他的“辫军”开始对北京的百姓进行暴力行为。报童因出售批评张勋的报纸而被重伤,商户们遭遇掠夺,甚至连市场的食材也被抢走。更有甚者,“辫军”还在天坛和神农坛的墙边生火做饭,破坏了这些历史遗址。
张勋的复辟之路虽然只有短短十二天,但给北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张勋在失败后逃入荷兰使馆,而他的“辫军”被讨逆军击败。
后果与影响
张勋的复辟行动不仅让他自己名誉扫地,也使北京百姓遭受了巨大的困苦。他和他的部队在战争中肆意掠夺、杀害无辜,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复辟失败后,张勋的“辫军”流散,继续在周边地区进行抢劫,造成了更大的灾难。
张勋的行为揭示了民国初期政治不稳定的现状。尽管“辫军”最终被民国政府收编,但他们的暴行并未消失。这也暴露了民国政局改革的不彻底,致使国家错失了稳定发展的机会,为之后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张勋的复辟尝试,虽然短暂,但深刻反映了清朝遗老对皇权的执着,也让中国百姓更清楚地认识到封建皇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无法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