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公元1430年12月,明宣宗朱瞻基收到急报,得知三叔赵王朱高燧病重。作为赵王的亲侄,朱瞻基亲切称他为“赵叔”,立即命令御医盛启东前往彰德府为其治病。《明宣宗实录》记载:“赵王高燧有疾,奏至,遣中官以御医盛启东驰驿往视。”
盛启东,苏州吴江人,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御医,深受朱棣与朱瞻基的信任。宣宗特派他前往彰德府,足见朝廷对赵王病情的高度重视。然而,赵王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盛启东虽全力治疗,但终未能挽回赵王的生命。公元1431年8月26日,赵王朱高燧去世,享年50岁。宣宗获悉噩耗后深感悲痛,亲自停朝三日,并追赠赵王谥号“简”。“简”字寓意为德行坚守不懈,这个谥号显示出明朝对赵王的认可和尊重。事实上,赵王能安然度过一生,已经相当不易。今天,我们来回顾这位赵王在宣德年间的危机与挑战。
赵王的背景与早年
赵王朱高燧,出生在太宗文皇帝朱棣和仁宗昭皇帝的时代,他的生平早期并不显赫。尽管他曾积极参与永乐年间的权力斗争,但在兄长即位后,选择了上交二护卫以换取平静的生活,最终被封为赵王。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高燧被派往彰德府,这一举动改变了他的一生。然而,他并未预料到,刚刚就藩不久,他的兄长朱高炽便突然去世,继位的是朱瞻基。
与新天子朱瞻基的关系并不亲密,因为朱高燧长年在北京,少有与朱瞻基的接触。相比之下,朱瞻基的表兄汉王朱高煦更为雄心勃勃,显然更具威胁,因此赵王成为了朱瞻基的亲近对象。宣宗对赵王的重视并不仅仅是礼节性的,而是包含了实际政治考量。
赵王与宣宗的关系
洪熙元年,朱瞻基为赵王府修理损坏的祭器、乐器,并赐予土地和乐工等,这些举措展现了朝廷对赵王的关怀。然而,表面上的温情并未掩盖朱瞻基内心的疑虑,尤其在两件事情上尤为明显。首先,赵王曾请求前往京城祭拜父皇仁宗,却被拒绝,理由是“藩屏事重”,实际上是怕赵王进入京城引发意外;其次,赵王请求在都城拜祭仁宗,却遭到拒绝,表明宣宗对赵王始终有所猜忌。
此外,赵王的两个儿子在宣德元年被派往北京,这种安排让人怀疑宣宗是否以此方式控制了赵王家族。因为在此时,朝廷对于赵王是否会参与潜在的叛乱持有疑虑。
赵王面临的危机
宣德元年(1426年),赵王府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定州男子刁二带着一包黄色包袱找到赵王,包内含有两幅纸,一张是画有花朵的黄色纸,另一张画的是人的白纸。这件事令赵王十分恐惧,担心有人在暗中策划叛乱,于是将此事上报朝廷。朱瞻基得知后,虽然表面上温和,实则暗含杀机,派遣锦衣卫对赵王府进行调查。
紧接着,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发动叛乱,赵王的府邸几乎因此被牵连。面对这种局面,宣宗毫不犹豫地亲自出征,亲率大军平乱,最终成功将叛军镇压。然而,这次事件并没有消除宣宗对赵王的疑虑。
在多次试探与磨砺之后,宣宗决定对赵王进行进一步的打压。尽管在赵王一方,事发时他亲自上表请求辞去常山中护卫等职务,但朱瞻基仍决定加强对赵王的控制,调走了赵王府的重要军队,并安排亲信王友作为监察者。
结语
赵王朱高燧虽经历了一生的风风雨雨,最终在宣德四年(1429年)死于病重。宣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关心赵王的生活,但对赵王的猜疑始终未解。赵王临终时,向朝廷请求为儿子朱瞻塙选妃,尽管如此,他的权势已大不如前。宣宗在处理赵王家族事务时的举措,显然让赵王感到身心疲惫,最终未能再为明朝贡献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