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张伯林(Thomas C. Chamberlin),美国著名地质学家,曾是芝加哥大学“东方教育调查团”的成员之一。1909年至1910年间,他与团队前往东方,特别是中国,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教育状况。这个调查团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目标是促进东西方教育的互补与交流。调查团的成员包括张伯林、他的儿子罗林·张伯林(负责拍摄和文字记录),以及其他几位专家。
调查团的成员与背景
“东方教育调查团”成员包括欧内斯特·伯顿博士(左上)、托马斯·张伯林教授(右上)、罗林·张伯林(左下)、翻译王先生(右下)。罗林·张伯林与父亲一起在中国游历,负责拍摄和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资料。
重庆之行
在完成四川的调查后,张伯林一行于1909年4月22日晚到达重庆。当时船停靠在朝天门一带,他们在重庆停留了两天。4月23日,天上飘着小雨,张伯林和团队下船开始游览重庆。由于是枯水期,长江的水位较低,朝天门一带的江滩裸露出来。张伯林等人走上江滩,开始细致观察这座城市,并拍摄了朝天门附近的景象:房屋错落有致,几处炊烟从屋顶袅袅升起,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接着,张伯林一行人登上重庆的石阶,进入城区游览。作为调查中国教育情况的一部分,他们来到了重庆的文庙,拍摄了文庙前的魁星阁和泮池等建筑。这些景象在当时的《渝城图》和《重庆府治全图》等地图中都有记录。这些地图详细描述了重庆的官民建筑、道路和码头。
慈云寺与南岸的游览
在重庆的游览过程中,张伯林一行人受邀参观了城西的通远门和五福宫,了解了重庆的教育状况。之后,他们乘船横渡长江,来到南岸。在渡江的过程中,他们拍摄了对岸的慈云寺。慈云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原名观音庙,1927年重新扩建并更名为慈云寺。慈云寺是当时唯一的僧尼合庙,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
照片中展示了慈云寺及其扩建前后的变化。通过照片,我们还可以看到停靠在江边的德国舰艇“Vaterland”号,此外,慈云寺附近的岩壁上还能看到清光绪十年(1884年)题刻中的“水”字。
重庆全景与南岸俯瞰
在南岸高地上,张伯林一行人俯瞰整个重庆市区,看到朝天门与东水门之间的重庆城。照片中可以看到错落的建筑群、东水门及高耸的文星阁和青龙阁等地标。
离开重庆
4月24日一早,张伯林一行人乘船顺流而下,离开重庆,启程前往宜昌。实际上,在他们到达重庆之前,他们是从宜昌出发,沿长江上游进入四川的。他们经过了万县、忠县、云阳等地,并在途中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例如,在万县,他们拍摄了远处的万州桥,这座桥当时是外国人喜欢拍摄的建筑之一。此外,还拍摄了万县江边的戏台和人群,梁平的牌坊,以及忠县的石宝寨和云阳的张飞庙等地的景象。
总结
张伯林一行的这次中国之行,不仅为西方了解中国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料,还通过大量的摄影和记录,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通过这些照片和文字,我们得以窥见百年前中国的城市面貌与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