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背叛与大清王朝的覆灭
在民国历史的篇章中,袁世凯的名字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今天,我们将继续讲述袁世凯与北洋军的故事,探讨他如何背叛光绪与戊戌变法,又为何孙中山最终同意将总统位置让给他。
袁世凯的崛起与北洋军的形成
在上期中,我们提到袁世凯自甲午战争后因其军事才能获得了朝廷的赏识,成为新军的指挥官,并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力量。1900年,袁世凯响应李鸿章的东南互保,公然拒绝慈禧的征召,不参战与八国联军作战,从而使得自己成为北方唯一的实战兵力。
接替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后,袁世凯更是展现出逐步接管清朝实权的野心。
戊戌变法与袁世凯的反骨
然而,1898年,袁世凯开始显露出自己的反骨。当年,大清已经在甲午战争后沦为列强的弱国,国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向光绪帝提出改革方案,甚至建议效仿沙俄和日本的做法,通过变卖国土来筹集改革资金。这些提议虽然激进,却反映出当时大清的危机感。
1898年,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光绪帝虽然表面上支持改革,但实际上他并未得到朝中核心力量的支持。慈禧太后很快就对光绪帝采取了行动,革除了他的亲信,甚至暗中派遣自己的亲信掌握军权。
在这种紧张局势下,光绪帝决定求助袁世凯,因为袁世凯不仅拥有强大的军队,而且此前他一直是维新派的一员,加入了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背后还有翁同龢等人的支持。光绪帝希望通过袁世凯带兵勤王,推翻慈禧。然而,袁世凯最终选择了背叛。
袁世凯背叛光绪的原因
袁世凯背叛光绪的原因,归结起来有四个字——审时度势。首先,袁世凯知道,虽然改革派有一股势力,但变法的规模过于庞大,且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尤其是这些改革大多直接威胁到了清朝的既得利益者,包括满族贵族和士绅阶层。
即使政变成功,袁世凯也未必能得到太多实质性的权力,因为光绪帝手下仍有许多强大的权臣和家族势力。而且光绪并未通过正式诏书下令让袁世凯出兵,他只能依赖谭嗣同的口谕来发动行动,政治不明确,失败的后果则是可能被处以重刑。
因此,袁世凯在此关键时刻选择站队,告密给慈禧,最终导致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尽管袁世凯在光绪帝和维新派之间摇摆,但他选择站在了权力更稳固的一方——慈禧和满清旧政府。
背叛后的利益与袁世凯的再次崛起
背叛后的袁世凯,凭借自己的权势得到回报,被任命为山东巡抚,掌握实权。在义和团起义期间,袁世凯再次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他既能赢得列强的支持,又能独立处理清廷内部的矛盾。
袁世凯拒绝参与与八国联军作战,巧妙地利用东南互保政策,保留了自己的军队,逐渐成为北方的实权人物。最终,李鸿章临终时推荐他接替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袁世凯开始成为清朝的实权人物。
袁世凯与清朝改革的延续
尽管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站队背叛,但他并未完全放弃变革的想法。在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推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创办大学以及奖励工商等,试图延续戊戌变法的理念。尤其是他创办的大学,包括今天的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都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
此外,袁世凯还主张预备立宪,尽管这项改革未能完全实施,但也为后来的革命做出了铺垫。
清朝灭亡与袁世凯的政治博弈
1908年,慈禧和光绪帝相继去世,袁世凯被免职回乡。然而,随着清朝政局的动荡和革命力量的崛起,袁世凯的复职和参与逐渐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面临解体,袁世凯再次被启用,带领北洋军进行镇压。
然而,随着革命军的壮大,袁世凯在政治博弈中逐渐展现出自己的野心。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最终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的建立,清朝的帝制彻底结束。
总结与展望
袁世凯从一个军人逐步掌握了大清的实权,并通过审时度势的手段,巧妙地在政治风云中立足。虽然他在戊戌变法中背叛了光绪,但他却成功延续了部分改革理念,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铺垫。袁世凯最终成为北洋政府的主导力量,尽管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的故事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中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