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领导阶层腐败,国家陷入困境,民众疾苦,政府签订了许多对国家不利的条约。比如《马关条约》规定清朝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这不仅让清朝财政雪上加霜,也让日本得以积累发展资金,进而推动了日本的快速崛起,远远超过了清朝。然而,鲜有人知道,清朝百年前的康乾时期,情况大不相同。那时,虽然清朝长期身处战争,但财政依然充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对比之下,明朝在同样的战争困境中却常常入不敷出,尤其是崇祯皇帝时代,国家财政困窘,连支付军饷都成问题。那么,为什么清朝能够保持如此强大的财政能力?我们不妨从两个朝代的财政收入与运用谈起。
根据《中国财政史》的资料,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为两千万两白银,最高的万历六年达到了4000万两,这是明朝历史上的最高点。而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农业税的丰收。相比之下,清朝康熙年间的平均税收为3000万到4000万两,稍高于明朝。这并不是因为清朝农业更为发达,而是由于清朝的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税收渠道更加多元,除了农业税,还有其他税种作为财政支持。
这也使得清朝在面对天灾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而明朝往往束手无策。那么,尽管两朝的财政收入差距不大,为什么在战争中的抗压能力却差别如此巨大呢?
首先,明朝的财政支出管理不当。明朝的大部分收入被浪费在了冗官、藩王、皇家开支和回赠外国朝贡上。比如,藩王和冗官人数众多,每人都要领取俸禄,实际上相当于国家要支付大量人力成本。很多时候,明朝对一个任务需要安排三四个官员,而不是一个人处理。如此一来,过多的人力支出就让明朝的财政更加紧张,难以维持基本的国家运转。
而清朝则做到了节省开支,一个官员办事,最多只派一个人,不浪费冗员。这种精简的管理方式使得国家财政得以保留更多的资源,用于更紧迫的事务。
另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明清两朝在对外朝贡上的处理方式。历代中原王朝都有接受朝贡的传统,回赠是为了宣扬中原文化。然而,这一做法在实际利益交换中却不尽如人意。明朝尤其如此,不仅对于强国回赠过多,甚至对一些实力较弱的国家也慷慨回赠,导致财政支出增加。而清朝则较为节俭,不会盲目地给予过多的回赠。
最后,明朝与清朝的战争状态截然不同。明朝在与清朝的战争中,始终处于防守状态,尤其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使得内部财政一度崩溃,国家几乎将所有积蓄都投入到对抗农民起义和外来威胁中。每次的战争支出,几乎都消耗了国家的全部财政。而清朝在康乾时期,战争多发生在他国领土上,敌人承受大部分战争成本,清朝因此获得了财政上的相对优势。
综上所述,清朝的财政管理和战略运用都明显优于明朝,使得它能够在长期战争的压力下仍保持国库充盈。明朝的财政浪费和战争中的内部崩溃,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这些差距,值得明朝以后的统治者深刻反思,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学到这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