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丹书铁券”可能不少人对此很模糊,但要说起“免死金牌”,相信大家就再熟悉不过了。
其实,“免死金牌”就是丹书铁券的俗称,那么这个“铁券”到底是什么呢?
它就是古代帝王给予臣子的一种免罪证书,并且还能保证得到此铁券的人的家族,世代享有优渥的待遇。
不得不说,只要哪位臣子得到这个东西,那可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啊!
特别是唐宋时期,丹书铁券十分流行,帝王为了招兵买马,就用此物来笼络人心。
那么,铁券到底是用什么制作的呢?它颁布又有什么限制吗?
其实从名字大家就可以看出丹书铁券是用什么制成的了,没错它就是铁制的,上面的字是用朱砂所写。
当时帝王为了防止别人造假,特意从中间一分为二,一块自己保留,另一块则给得到此物的功臣。
在《金史》这本古籍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铁券,以铁为之,状如卷瓦。刻字花襕,以金填之。外以御和宝为合,半留内府,以赏殊功也。”
所以正好和上面所说的对应上,通过这一记载,人们算是了解了铁券的大致样貌和制作方式。
那么铁券是怎样由来的呢,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关于此物的记载了,它还有个别名为“丹书铁契”。
早在西汉时期,“铁券”一词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汉高祖刘邦为了笼络人心,就赐给了功臣们丹书铁券。
只不过当时此物并没有免罪和免死等作用,仅仅就是一种提升官位的凭证。
直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铁券的作用才有了改变, 开始慢慢地扩大,成为“免死金牌”。
北魏时期的时候,孝文帝经常为亲近之人颁发,甚至有的大臣竟开始向皇帝请求此物,为的就是能有一个护身之物。
后来隋唐的时候,丹书铁券更是成为了一个常见之物,不再像之前那样少见了。
当时,凡是开国元勋、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等都会被赐予“铁券”。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那些宦官和宠宦竟也有此物,看来皇帝为了哄人开心,也是很大方了。
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券就是来自唐代,当时钱谬击败了董昌,这可是立下了大功。
唐昭宗为了奖励他,特意赐给了他丹书铁券,上面记录了钱谬的赫赫战功,并且还有关于免死的文字。
那么丹书铁券上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唐代过去之后,此物的作用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大家可能以为丹书铁券的内容只是“免死”之类的,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面。
皇帝为了搞清楚每块丹书铁券给了谁,特意将上面的内容分成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赐予的日期和被赐予者的姓名等,第二部分就是被赐予者立下的战功,这样也好区分丹书铁券到底是谁的。
第三部分就是皇帝许下的诺言,也就是免死这些功能,最后就是皇帝的誓言,所谓的誓言就像如今的法律一样,代表这块丹书铁券是有法律效应的的。
不得不说,虽然丹书铁券出现在古代,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此物都非常正式,并且所有流程都很完善。
到了宋代的时候,丹书铁券的作用倒没有什么变化,当时赵匡胤刚谋得皇位,为了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他开始大肆地发放铁券。
但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铁券都落到了柴氏子孙的手里,毕竟他是从柴家那里获得皇位的,别说还有点知恩图报的感觉。
这一点在《水浒传》中也有证实,书中讲述的“小旋风”柴进家的丹书铁券就是从这得来的,能看出还是有历史依据的。
丹书铁券到了明代之后,此物的制度又发生了改变,也可以说是完善。
之前都是皇帝喜欢谁就给谁发,但到了明代,丹书铁券的发放对象发生了改变,只有那些立下军功的人才可以得到。
不仅如此,明太祖朱元璋还把铁券分成了7等,其实就是大小不一样,越往下越小,也是为了方便区分战功的程度。
而且,明代丹书铁券的内容相比于唐代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免死的次数少了,而且被赐予者的子孙也不在免死范围内了。
其实丹书铁券在明代的时候,已经算不上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原因还得从宋代说起。
宋代时期,丹书铁券在宋太祖眼里成了不好的物品,毕竟会造成君臣之间互相猜忌。
为了避免形成这样的局面,他另辟蹊径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不再赐予丹书铁券,而是换成钱财和良田等东西。
能看出,丹书铁券这时候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且南宋初年的时候,也曾赐予铁券一次,但这次就比较儿戏了。
当时,当时宋高宗在位时,苗傅等人为了逼迫他退位,发起了谋反,但是四方勤王兵马来临的时候,他们又感到畏惧。
这时候,有人建议可以赐给这些谋反之人铁券,就当是哄骗他们,反正当时宋仁宗也不知道铁券有什么作用。
不仅如此,宋太祖对铁券也很不以为然,所以慢慢地,铁券在宋代人眼中就成了无所谓的物品。
不过,铁券在宋代也不是没有用,当时苏轼就凭借此物逃过一劫,能看出还是有效用的。
到清代的时候,丹书铁券被废止,被“铁帽子王”所替代,从此之后,就很少有这种东西了。
丹书铁券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到明代形制进一步完善,颁发的对象和作用都发生了改变。
总的来说,能看出丹书铁券只是帝王为了笼络人心的一种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最终解释权归皇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