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历史爱好者来说,唐朝的历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对安史之乱前的唐朝了解较多,但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知之甚少。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唐朝前期实在太过辉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高光时刻。因此,大家对唐朝前期的了解过多,而对唐朝后期的了解则较为有限,从而让人觉得后期的唐朝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唐朝的历史,可以从隋朝的大贵族李渊开始说起。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有一个外甥,他就是李渊。李渊出身高门大户,既是皇帝的外甥,又是关陇集团核心家族的成员,在隋朝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隋朝末年,随着民变四起,各地豪强纷纷起兵造反,李渊正好手握山西的军政大权。在隋朝彻底崩溃后,李渊带领麾下军队迅速征服长安,控制了关中。随后,李渊在短短几个月内称帝,唐朝正式开国。 唐朝开国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统一天下,但李渊已经是皇帝,无法亲自出征,而李渊又不希望将军代替他亲自带兵,因为那样一来,他的权力可能会受到威胁。于是,李渊决定让自己的儿子去征战。李渊有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小儿子李元吉。李建成已经是太子,不能带兵;李元吉年幼且缺乏军事经验,于是,带兵打仗的重任落到了李世民肩上。 李世民果然表现出色,在接下来的四年中,先后击败了北方的各路割据势力,如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等,唐朝的北方统一几乎全靠李世民的努力。随着李世民的战功越来越显赫,李渊开始感到威胁,于是限制了李世民的兵权。而在南方的征战中,唐朝则派出了另一位名将李靖,李靖同样不逊色于李世民,很快平定了南方。 虽然李世民的贡献无法忽视,但他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在一次名为“玄武门之变”的政变中,李世民成功除掉了李建成,逼迫李渊禅位,成为了唐朝的新皇帝。尽管李世民夺权手段并不正当,但他上位后,唐朝迅速恢复了国力,逐步从隋末的动乱中恢复过来,并开始大力发展军事,逐渐对外扩张。 李世民在位时,虽然无法亲自领兵,但他依然通过将军李靖等人的帮助,继续扩展唐朝的疆域。李靖先后平定了西突厥和吐谷浑,保障了唐朝北方的安全。此后,唐朝继续向东北的高句丽和西域的西突厥扩张,但这两个地区距离唐朝核心太远,李世民未能彻底征服。随着李世民健康状况的恶化,他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登基,唐朝再次展开扩张,特别是在名将苏定方的带领下,唐朝成功灭掉了西突厥和高句丽,并在白江口战役中大胜日本。到李治在位的中期,唐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然而,随着边疆扩展,唐朝的军事体制逐渐失衡,府兵制无法有效支撑庞大的军队,边境地区的军队逐渐成为地方节度使的私兵,这为日后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到了唐朝中期,随着武则天的上台,唐朝进入了高层内斗的阶段。李治去世后,武则天成为了实际掌权者,并在690年自立为女皇帝,开始治理国家。虽然唐朝在她的领导下经历了短暂的稳定,但随着武则天晚年宠信男宠,唐朝再次陷入了高层斗争,直至705年,武则天被迫禅位给李显,进入了“神龙政变”时期。 接下来的唐朝进入了长期的内斗时期,最终由唐宪宗掌握大权,实施削藩政策,并依靠强大的中央军队“神策军”解决了藩镇问题,迎来了所谓的“元和中兴”。然而,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唐朝也开始面临新的困境。由于长时间依赖节度使,唐朝出现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最终在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衰落。 唐朝在后期的历史,虽然政治动荡不断,但由于前期的辉煌,往往被忽略或轻视。实际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并不比其他朝代的中后期更加黯淡。尽管唐朝后期面临诸多问题,但依然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存在,直到最终被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