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明朝万历年间,藩王与宗室的总人口达到了约15万。以后逐渐增多,到明朝灭亡时,拥有封号的爵位(包括王爵和其他爵位)的家族成员已经达到数万之多。这些宗室多半并非靠自谋生路来养家,只能领国家发放的俸禄,因而被人认为是明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不过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个背景,只谈谈他们的封号问题本身。
在汉字里,常用字不过几千个。为了给爵号取名,需要的并非普通字,而是常常要用一些生僻字。原因很简单:除去那些在侮辱性用语中的字(比如极个别情况下,雍正对兄弟所用的“阿其那”“塞思黑”等明显侮辱的称呼),以及避讳而不能用的字后,剩下的常用字数量确实不足以覆盖所有贵族称号的需要。于是封爵常常借用较少见的字形来组成名称。
其实“生僻字”并非罕见的现象。历史上,很多郑重的称谓都需要用到并不常见的字。有人说起“玉”字旁的字都很美好,乾隆和曹雪芹起名时也会借用这类字,但若要以同样的偏旁来给更多孩子命名,生僻字就会层出不穷、用起来也更为复杂。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某位皇帝名字过于普通,为了让百姓在避讳上少些麻烦,曾经把自己的名字改掉。原名是“刘病已”,后来改为“刘询”,以避免直接触及名讳。
说到明朝的爵号,如果把生僻字也算在内,连《康熙字典》收录的汉字共有47035个,这样的数量应该已经足够应付“单字王”的情况。至于“二字王”,则需要用两字来组合,所能覆盖的范围会更大一些。
如果字真的不够用,该怎么办呢?这点连武则天也遇到过。她并不是担心字太少不够用,而是觉得当时汉字体系里没有一个字能充分表达她的伟大,于是创造了一系列新字,其中就包括她自己的名字“曌”字。
别以为“造字”是稀罕例子。其实到了近代,鲁迅在写某些动物名词时,因为方言名更贴切普通话中的称呼,他也创造了新字来表达,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猹”,在《故乡》等作品中就有使用。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封爵的命名常常需要超越常用字的限制,借助生僻字甚至自创字来实现对身份、地位与美好寓意的表达。这也是古今取名、定名的一种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