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朝鲜的历史书是如何描述高句丽与隋朝之间的战争的。
在隋唐时期,中国曾多次对高句丽发动军事行动。最初,隋朝对高句丽动手的原因是因为高句丽与靺鞨联合,意图侵占隋朝的东北地区。隋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愤怒,于是派遣自己的儿子——汉王杨谅,带领30万大军反击高句丽的侵略。
然而,当高句丽得知隋朝集结了大军准备进攻自己时,意识到自身国力远不如隋朝,于是高句丽决定求和。高句丽向隋朝上书时,表现出极为谦逊,甚至自称为“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看到这一表态后,决定宽容高句丽,命令撤回30万大军。于是,这场冲突得以暂时平息。
这也成为了隋朝与高句丽关系紧张的起点。之后,高句丽频繁侵入隋朝的东北地区,试图扩展其在东北亚的势力。与此同时,隋炀帝面临国内门阀贵族势力的巨大压力,急需寻找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便将目光投向了高句丽,希望通过北伐来增强自己的政治实力。
于是,隋炀帝三度派兵征讨高句丽。第一次的战役,隋军在平壤城下遭遇惨败,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下2700人幸存。这场战役被称为“萨水之战”或“萨水之败”。虽然在历史上,这场战役的失败影响深远,但我们也知道,在唐朝建立后,高句丽最终被彻底消灭。所以,虽然隋炀帝的北伐失败,但我们可以用更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一段历史。
不过,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书中,这段历史的解读却有所不同。朝鲜半岛的有识之士,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开始致力于民族建设,为了增强民族自信,他们往往会对历史进行重新塑造,甚至通过歪曲、删改历史来强化民族的自豪感。这种做法在朝鲜尤其明显,韩国的民间史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影响。
在半岛,有识之士常常将“事大主义”与历史真实相对立。“事大主义”指的是,部分学者对中原大国的历史进行过度修正,甚至捏造历史事实,以营造朝鲜民族的独立与强大。这种思潮让一些朝鲜历史书显得极为夸张。
例如,在朝鲜的历史书中,关于“萨水之战”的描述非常夸张,竟然称高句丽在平壤全歼了隋朝300万大军,这个数字显然夸大了10倍之多。而且,1977年,朝鲜方面的历史书还对“萨水之战”的地点提出了新说法。根据这些书籍,战斗并没有发生在平壤,而是在辽宁鞍山(岫岩)附近进行的。朝鲜方面认为,当时高句丽的国力强大,隋军不可能轻易抵达平壤,因此他们提出战斗实际发生的地点应位于鞍山一带。
这种对历史的“再创造”,在朝鲜的历史书中尤为显著,甚至改变了传统史实的记载。如果你现在翻阅《朝鲜全史》这类书籍,就会发现,“萨水之战”的地点已经从平壤移到了辽宁的鞍山。
总的来说,朝鲜的历史书在描述这段战争时,往往带有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对于这一点,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的看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