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记录了他从继位为光绪帝,到辛亥革命爆发后被迫退位,流亡海外,最后回到中国接受改造的整个过程。书一出版,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溥仪不仅是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许多人记住清朝的形象,往往是国力衰退、内外交困,接连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屈辱的历史让这段时期成了人们的痛点。
然而,清朝的开创并不全是悲剧。自从清朝取代明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基本完成了全国统一。康熙时期,国家事务得到了积极的治理。康熙不仅设立南书房选拔人才,还废除了贵族豪门的圈地行为,把土地返还给了农民。雍正和乾隆时期,清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顶峰,手工业、农业蓬勃发展,文化也迎来了辉煌时期,最著名的就是《四库全书》的编纂。
不过,到了乾隆晚期,盛世的光辉开始消退,衰败的迹象逐渐显现,而这一切与乾隆晚期宠信的大权臣和珅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和珅出生于满洲正红旗,家境并不贫困。父亲钮祜禄·常保是清朝的三等轻车都尉,封号世袭。常保一生仕途顺遂,甚至曾陪乾隆皇帝南巡。然而,和珅的父亲在他九岁时去世,而母亲则在他三岁时因难产去世。孤儿寡母的生活让和珅及其弟弟陷入了困境,兄弟俩不得不依靠家中亲戚和家丁的照顾。
虽然家境不再富足,和珅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习。他在困境中依旧努力读书,立志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由于他出身正五旗,并不符合进入咸安宫的资格,但凭借自己的才智,和珅通过地方考试成功进入了清朝的高级学府——咸安宫。咸安宫专门培养国家重要干部,和珅借此机会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和人脉。
尽管在18岁时参加科举未能成功,和珅凭借父亲的声望和自己的能力,最终通过“门荫”制度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开始了官场生涯。初任侍卫的和珅,逐渐凭借自己的才干获得了乾隆的青睐,从侍卫迅速升职至御前侍卫,再到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职务越来越高。
最初,和珅在官场上并不贪图个人私利,有过拒绝贿赂的记录。然而,随着权力的逐渐上升,和珅开始走上了滥用职权、结党营私的道路。通过贿赂、威胁和压迫手段,和珅渐渐变得权倾朝野,甚至涉足商界,拥有了大量的财富。
但即使有如此之多的罪行,和珅凭借皇帝的宠爱,屡次逃过了弹劾和惩罚。直到乾隆退位,嘉庆继位后,和珅的祸根才暴露无遗。嘉庆发现和珅不仅在朝中极有影响力,甚至连宫中都布满了他的耳目。嘉庆即位后,决定对和珅展开调查。
在嘉庆四年,乾隆去世,嘉庆终于有了掌控政权的机会。第一件事就是对和珅展开了彻查。尽管和珅家中清空了所有表面上的财物,但嘉庆下令打开和珅家的柱子,结果从柱子里掉出了大量的黄金、珠宝、古玩等赃物。最终,和珅在狱中自尽,结束了他的权臣生涯。
和珅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警示,令后人警觉:才能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和自律,最终只会堕落为权力的奴隶。这也正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一俗语的由来。
和珅,年轻时英俊、聪明,才智出众,如果他能够将自己的才华用于正途,也许会有不同的人生。但最终,他因为贪婪与权力欲望,走向了堕落和毁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德才兼备,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