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抗战期间,日军在多个重要战役中,凭借少量兵力取得了相对较大的胜利,比如淞沪会战、南京战役、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那么,日军为什么能在这些战役中屡次战胜人数占优的敌人呢?他们的战斗力究竟是如何训练出来的?
事实上,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建立现代化军队教育体系的国家,这一点从他们严谨的军事教育就能体现出来。日军的军官和士兵都习惯随身携带《步兵操典》小册子,尤其是在二战时期。日本的军事高层深知自己在硬实力和后勤补给上的不足,所以他们致力于培养一支在战斗力上能够以一敌十、并且拥有顽强精神的部队。
为此,日军在军事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们的教学内容非常详细,比如《步兵操典》就对基础动作做出了精确的说明。书中不仅讲解了“立正”姿势的规范,还列出了多种学习操典的方式,以帮助士兵快速掌握每一项内容,确保他们理解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原因。
此外,日军为不同职能的士兵编写了专门的教材。指挥官有《统帅纲领》和《战斗纲要草案》,而普通士兵则配发《步兵操典》。针对其他兵种,还有《骑兵操典》《炮兵操典》《工兵操典》等专用教材。甚至海军也有《海军要务令》等专门书籍,所有这些书籍都强调协同作战的战术思想,尤其是进攻、初战和突袭等战术。虽然这些教材专业性不同,但它们共同的核心思想是:强化攻击力和兵种之间的默契配合,以避免因兵种差异而引发冲突。
日军对军事教材的重视程度极高,几乎每一名士兵都有一本教材,而这些教材不仅是用来读的,很多士兵在其中做了大量的笔记和标注。这种“学而时习之”的做法,帮助日军打造了极为精锐的部队。
在训练内容上,日军非常注重步兵的素质。步兵被视为战斗中的主力,日军称之为“白兵万能主义”,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其他兵种。1940年,日军《步兵操典》明确规定:“步兵师团的主要战斗力,通常承担着最艰难的任务,是各兵种协同作战的核心”。即便在一战后,其他国家已经逐步尝试机械化战争,日军依然坚持“白兵战术”,并且将其发挥到极致。
日军步兵的训练非常严格,从兵员服役的时间和训练的强度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根据1890年实施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适龄男子必须服兵役,而服役期长达17年之久,这样的长期服役决定了日军士兵的军事基础十分扎实。新兵在入营后,不仅要学习武器的使用,还要经过严格的军事素质训练。老兵和军官们对新兵的训练也格外严格,甚至有体罚等手段,确保新兵快速适应战斗环境。
除了基础训练,日军特别重视白刃战训练,尤其是空手和刺刀格斗训练。每个新兵必须掌握这些技巧,以提升近战能力。此外,日军也强调“肌肉记忆”的训练方法,每天都会进行长时间的射击、手榴弹投掷等训练,力求士兵在实战中能够做到迅速反应、精准击杀。
日军的枪法尤其精准,这与他们长期的训练有关。在射击训练中,日军要求士兵在300米外的靶子上进行精准射击,且规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士兵们要练到极致,直到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若未达到标准,甚至连早饭都无法享用。
这种训练方式不仅仅是训练技术,更多的是对士兵意志力的锻炼。日军士兵必须在极为严苛的条件下完成任务,逐渐培养出一种无畏的战斗精神。
战斗时,日军士兵展现出高超的个人作战能力和协同作战的默契。例如,在淞沪会战期间,出征的日军几乎全是经过特殊训练的精锐部队,他们的战斗力远远超出了中国军队的预期。
除了战斗技能,日军的行军能力也非常强。新兵入营后,要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行军训练,逐步适应负重和长时间行进的要求。即使是战争规模扩大后,日军依然保持着这一高强度的训练模式,以确保部队能够快速机动,随时进入战斗状态。
日军不仅注重士兵的战斗技能,还非常重视装备的保养。很多中国老兵回忆说,日军士兵几乎都会修理自己的武器,甚至有时中国士兵会让俘虏的日军修理枪械,这在战场上无疑是一种优势。
然而,日军的强大战斗力不仅仅来源于其严格的训练,还有其背后深厚的精神文化。在日本,军人被教育要把个人的生命看得很轻,最重要的是保卫国家,维护荣誉。这种精神的熏陶让士兵们无惧死亡,形成了极其强大的战斗力。正如战时的日军口号:“精神的力量凌驾一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日军士兵在战争结束后宁死不屈,不愿投降。
总体来说,日军的强大战斗力是训练、精神和文化的综合体现。他们通过长期的严格训练,锻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种训练又被深刻植入他们的文化和精神之中,使得他们在战场上几乎成了不可战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