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势如破竹,南明小朝廷节节败退,最终天下姓了爱新觉罗。在南明政权最后的余晖里,就曾有这么一颗璀璨的将星划破夜空,他一度让已经坐稳江山的清朝统治者夜不能寐,甚至动了放弃大片领土的念头。
这个人,就是被誉为“南明最后一位名将”的李定国。
从草莽少年到大西悍将
要说李定国,就得先从他的出身讲起。
他不是什么名门之后,更不是书香门第的公子。李定国出生于明朝末年天启年间(有说法是1621年,也有说法是1627年),家在贫瘠的陕西延安。
那个年代,天灾人祸不断,苛捐杂税繁重,普通百姓的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
为了活下去,年仅十岁的李定国就加入了张献忠的起义军。
在那个以实力说话的乱世里,李定国很快就展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天赋。他虽然年纪小,但作战勇猛,而且极具谋略,很快就被张献忠看中,收为养子。
在张献忠的“大西军”里,李定国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并称为四大干将,而李定国又是其中最为骁勇善战的一个。
据说他十七岁时,就已经能独领两万大军,攻下了襄阳这样的战略重镇,可见其军事才能早已显露锋芒。
然而,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在四川立足未稳,就迎来了清军的致命一击。
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与清军作战时中箭身亡。主心骨一倒,几十万大西军顿时群龙无首,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是向兵锋正盛的清朝投降,还是另谋出路?
他没有选择屈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西南方,投向了那个仍在苦苦支撑的南明永历朝廷。
弃暗投明联手抗清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的残部由孙可望和李定国共同领导。对于未来的方向,他们内部产生了激烈的讨论。
最终,在李定国等人的坚决主张下,他们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放弃“大西”的旗号,联明抗清。
他们深知,在满清铁蹄之下,汉人政权若再内斗不休,只会加速灭亡。
于是,他们率领大军进入云南,并很快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孙可望主政,李定国主军,他们在云南推行改革,整顿吏治,恢复生产,安抚百姓,将原本混乱的西南边陲,打造成了一块坚实的抗清根据地。
曾经的“流寇”,摇身一变成了保卫汉家江山的“义师”,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支百战余生的精锐部队,与南明永历朝廷合流后,就如同一头猛虎,盘踞在中国的西南角,虎视眈眈地望着北方,随时准备给清朝致命一击。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块根据地对于当时的南明有多重要。
正是有了这支军队,才有了后来让整个清廷为之震动的辉煌战绩。可以说,没有李定国力主联明,没有他们在云南的苦心经营,南明的败亡只会来得更快。
而现在,万事俱备,一支磨礪多年的利剑,即将在李定国的手中出鞘,指向清朝的心脏地带。
清廷差点放弃西南七省
当李定国带着他训练有素的大军走出云南时,整个战局瞬间为之改变。他就像一位顶级棋手,一出手就直指要害,打得清军晕头转向。
顺治九年(1652年),李定国兵分两路,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攻。他亲率东路军出征,剑指湖广。
第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发生在广西桂林。
当时镇守广西的是清朝的定南王孔有德。这位孔有德可不是一般人,他原是明朝将领,后来降清,是清初“三顺王”之一,为清朝立下过赫赫战功,是个十足的悍将。
然而,他遇到了李定国。
李定国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而来,孔有德被打得措手不及,全军溃败,最后被围困在桂林城内。
眼看城破在即,这位威风一世的定南王走投无路,最终在王府自焚而死 。“一蹶名王”,斩杀了清朝开国元勋级别的藩王,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
还没等清廷从震惊中缓过神来,李定国又创造了另一个军事奇迹。
清朝急忙派遣皇室贵胄、敬谨亲王尼堪率领十万精锐八旗军南下,企图剿灭李定国。尼堪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子,身份显赫,他根本没把南明军队放在眼里。
李定国将计就计,在湖南衡州设下埋伏,先是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主力猛攻尼堪的中军大帐。
骄横的尼堪猝不及防,在混战中被当场斩杀。
“再蹶名王” ,而且这次杀的还是满洲正儿八经的亲王,这在清朝入关以来是闻所未闻的。
连续两位封疆大吏和皇室亲王被杀,让顺治皇帝和整个清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李定国的军队趁势收复了湖南、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兵锋甚至直指广东和四川。
在短短几个月内,南中国的半壁江山眼看就要易主。
此时,清廷内部弥漫着一股失败主义情绪,有大臣甚至真的提出了放弃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四川、江西等西南七省,与南明划江而治的想法,先稳住北方,再图后策。
这,就是李定国打出来的威风,也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
功高震主兄弟反目
就在李定国连战连捷,复兴大明指日可待的时候,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危机,从内部爆发了。
问题的根源,就出在曾经的盟友,大西军的另一位领袖孙可望身上。
当李定国在前线浴血奋战,威名传遍天下时,坐镇后方总揽大权的孙可望,心态失衡了。他嫉妒李定国的赫赫战功,害怕李定国的威望超过自己,权力欲极度膨胀。
他开始处处掣肘李定国的军事行动,甚至想挟持永历皇帝,自己称帝。这种自毁长城的行为,让前线的李定国心急如焚。
矛盾最终在1657年彻底爆发。
孙可望撕下伪装,调集大军攻打李定国,企图用武力解决掉这个“功高震主”的兄弟。一场本不该发生的内战,在抗清的最关键时刻上演了。
李定国虽然在军事上再次获胜,击败了孙可望,但他内心痛苦万分。而被打败的孙可望,做出了一个最卑劣、最致命的决定,他带着南明政权所有的军事部署、兵力虚实等核心机密,投降了清朝。
这简直是釜底抽薪!
孙可望的叛变,其破坏力远胜于清军的十万大军。清廷如获至宝,他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南明政权的底牌。
之前,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神秘而强大的对手,处处被动;现在,他们手握详细的“攻略”,可以精准地打击南明的每一个弱点。
李定国在前方浴血奋战打下的优势,被孙可望在后方一个不光彩的转身,全部葬送。
碧血丹心死不降
得到了孙可望提供的精确情报后,清廷立刻制定了“五路平滇”的庞大计划。
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率领数十万大军,从四川、湖南、广西等多个方向,如同一张巨网,向南明的最后根据地云南和贵州包抄而来。
此时的李定国,面对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兵力不足,后勤断绝,更重要的是,人心已经散了。
但他没有放弃。
为了保护永历皇帝,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在西南的崇山峻岭间与数倍于己的清军周旋。
从贵州到云南,再到中缅边境,他打了无数场惨烈的败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精锐之师一点点被消耗殆尽。
即便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依然展现了惊人的毅力,数次击退吴三桂的追兵,掩护永历皇帝退入缅甸。
然而,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缅甸国王在清朝的威逼利诱下,最终还是背信弃义,将永历皇帝交给了吴三桂。
顺治十八年(1662年),永历皇帝在昆明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死,南明政权最后一丝法统就此断绝。
当这个噩耗传到正在边境苦苦支撑的李定国耳中时,这位一生刚强的汉子彻底崩溃了。他悲愤欲绝,一病不起。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儿子和部将叫到身边,用尽最后的力气留下了遗言:“宁可死在荒野,也决不投降!”。
1662年6月,李定国在云南勐腊病逝,终年42岁。他至死,都望着北方,没有倒下的是他作为汉家儿郎最后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