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年6月29日,62岁的郑和在印度古里去世。消息传来,明朝皇帝朱瞻基非常悲痛,亲自命令礼部侍郎南下应天,迎接郑和的灵柩,并将他安葬在牛首山。谈起郑和时,朱瞻基眼中噙着泪水,感慨道:“郑和七下西洋,征服不敬的番王,击退侵略的蛮寇,平定了海上的乱局,立下赫赫战功,他是宦官的楷模。”
自1385年起,郑和便跟随朱棣,七次远航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迹。然而,郑和在生前并不被所有人接受,明仁宗朱高炽和名臣夏元吉等人强烈反对郑和的远航,而他去世后,郑和成了朝中大臣攻击朱瞻基劳民伤财、不务正业的工具。一些激进的大臣甚至讽刺郑和为“猪狗不如”。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要这样做?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到底对大明朝有什么意义?他真如朱瞻基所说的那样功勋卓著吗?
郑和:文武双全的宦官
郑和,原名马和,云南昆阳人。早年,他在傅友德征讨云南时被俘,被带入南京。随后,他被安置在燕王朱棣的府邸。郑和聪明机警,长相俊美,身材高大,并且熟悉军事,深得朱棣宠信。靖难之役爆发时,郑和跟随朱棣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郑村坝之战中,帮助朱棣大败敌军,立下了巨大的战功。因此,朱棣特地将他的姓氏改为“郑”。
朱棣登基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并且寻找失踪的前任皇帝朱允炆,他决定通过远洋来彰显大明的国威,并寻求有关朱允炆的线索。于是,朱棣开始准备远航之事。
郑和的第一次远航
1405年,朱棣聘请了相士袁忠彻来选定远洋统帅。由于当时的南洋、西洋番国信仰不同,争斗不断,需要一个熟悉佛教和伊斯兰教,又具备军事能力的人来领导远航。郑和恰好符合这一条件,且他本是回人,深信佛教,朱棣因此任命郑和为远洋统帅。
1405年7月11日,郑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带领近三万名船员和62艘大船,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远航。船队首先到达越南,占城。当时正值张辅平定安南,郑和的船队未遇到阻碍。然而,当船队到达爪哇时,却遭遇了当地西王的误解,遭到了袭击,170多名明军在这次事件中阵亡。郑和没有选择报复,而是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最终赢得了爪哇西王的尊重。
接下来的航程,郑和陆续访问了苏门答腊、锡兰等地,宣传大明国威,并多次暗中派人寻找朱允炆的踪迹,虽然最终未能找到。
后续的远航与挑战
郑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南下西洋,虽然规模较小,但他依然在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手腕。尤其在锡兰,面对国王的暗杀阴谋,郑和巧妙地躲过了陷阱,并成功地反击,活捉了锡兰国王,并彻底击溃了敌军。
郑和的第四次远航任务更为复杂,他需要平定南洋的叛乱,并进一步展示大明的国威。在这次航行中,郑和不仅帮助苏门答腊平定内乱,还继续推进大明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甚至抵达了非洲的东海岸,收获了长颈鹿等珍贵礼物。
然而,随着远航成本的增加,和大明国库的日益空虚,郑和的远航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尤其是太子朱高炽和户部尚书夏元吉等人,他们认为郑和的远洋耗费了大量的国力,而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回报。与此同时,朱棣连年征战蒙元,导致国库更加紧张。
郑和的最后一次远航
在1421年,朱棣再次命郑和出海。这一次,除了展示国威,郑和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两年后,胡濙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朱棣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疑虑,而郑和的第七次远行也被迫停止。
不久后,朱棣去世,继位的朱高炽决定暂停所有远洋活动,专注于恢复民生。郑和也被调回应天,担任守备太监,直到他年迈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撑如此艰巨的任务。
在1433年,年近60的郑和再次接受了朱瞻基的命令,开始了他最后一次的远航。途中,由于劳累过度,郑和在印度古里去世,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也成了他航海生涯的终点。
郑和的遗产
郑和去世后,朱瞻基深感悲痛,称他为宦官中的楷模,号召宦官们向他学习。然而,朝中的一些大臣依然批评他耗费了大明的国力,认为他的远航并没有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郑和的七次远洋确实彰显了大明的国威,但也消耗了大量资源,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郑和的故事,既是一个英雄的传奇,也反映了当时大明朝在内外压力下的种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