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尽管斯大林早在之前已经得到了情报,但他却不相信德国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在1941年上半年,包括周恩来、丘吉尔和苏联的外交人员、情报人员在内,许多人都警告斯大林,德国已经制定了对苏联的进攻计划。然而,即使情报来源多且详尽,斯大林还是选择忽视它们。他曾经能提防日本关东军,为什么偏偏对德国抱有不合理的信任?斯大林和希特勒之间是否有某种暗中的联系呢?
1941年的春天,正是大地复苏的时候,然而战争的阴影却笼罩着整个欧洲。纳粹德国不仅在欧洲进行侵略,还试图通过拉拢中国国民党,减少中国对日作战的力度,借此减轻日本在亚洲的压力。德国甚至打算联手日本,一起围攻苏联。
为此,德国还故意放出了某些有价值的情报。1941年6月初,国民党驻德国的官员得知,德国计划在6月22日左右对苏联发起突然袭击。这个消息最终传到了中共地下工作者阎宝航的耳中。
阎宝航意识到,如果苏联被突袭,欧洲战场的局势将彻底改变,并且作为反法西斯联盟的一员,中国也会受到影响。于是,他尽全力将这一情报传递给了周恩来。党中央迅速作出反应,决定立即提醒斯大林做好准备。
斯大林接到来自中共的警告后,虽然心中开始紧张,但并未马上采取行动。事实上,斯大林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接到了多次类似的情报。丘吉尔曾向他发过一封电报,明确告知德国即将进攻苏联。尽管德国还在与英国激烈争斗,丘吉尔依旧提醒斯大林,德国很快会转向东欧,专门进攻苏联。然而,斯大林将这封电报视为过度紧张的警告,不以为意。
更早之前,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也明确告诉斯大林,德国已做好对苏联开战的准备,还给出了具体的日期。可是,斯大林仍然认为这是希特勒的惯用手段——用吓唬对手来达到目的,不值得认真对待。
就在这些警告不断传来之时,苏联的情报网络也在紧锣密鼓地搜集信息。6月中旬,特工们传来最新的情报,确认德国的进攻计划已经成熟,具体行动方案也被查明。然而,即便如此,斯大林依然将这些情报当成空穴来风,甚至对情报员大发雷霆。
直到来自中共的情报再次传到斯大林耳中,他才终于开始认真对待。但此时,德国的进攻已近在眼前,苏联的准备时间极为有限。倘若他能在早些时候关注丘吉尔的警告,苏联或许能有更多时间部署军队,准备物资,从而更有底气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
回想起来,斯大林未能重视这些警告,导致了苏联在战争初期的严重损失。1939年,斯大林曾能相信日本会发动诺门罕战役,最终成功调动朱可夫指挥,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权。但两年后,他却对德国是否进攻苏联持有不切实际的信心。
这种过度自信的态度,显然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究竟,斯大林为何会这样固执地相信希特勒呢?
1941年,斯大林收到有关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却始终不相信。为什么他会这么不信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1939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份协议的签订,原本是为了缓解苏联与德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使苏联能集中精力应对日本的威胁。由于条约内容规定了两国互不侵犯,斯大林相信希特勒不会轻易破坏协议。而且,斯大林分析,德国此时正忙于与英国作战,根本无暇东征苏联。
然而,斯大林的这些分析,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希特勒并不遵守任何协议。事实上,德国的“海狮计划”根本没有意图集中力量进攻英国,而是为了迷惑斯大林,让他放松警惕。希特勒需要让斯大林误认为英国才是德国的主要目标,这样才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对苏联发动进攻。
更关键的是,德国在为东线准备时,实际上并未像斯大林预料的那样保持经济平稳。德国并没有大量采购必须的战斗物资,反而这些经济信号表明,他们并未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斯大林忽视了这些信息,依然陷入了对德国理性准备的错误判断。
可以说,斯大林高估了希特勒的理智,低估了他的野心。希特勒的战略就是快速决战,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苏联占领。
德国最终选择了6月22日这个时间点发动进攻,打破了许多人对于“冬季战役不可行”的常规认识。德国进攻的计划并未像斯大林预期的那样等到秋冬季节,而是冒险选择在气候不利的季节展开。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于6月22日正式启动,纳粹德国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几乎压垮了苏联的防线。尽管如此,苏联并没有轻易屈服,尤其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军队用生命捍卫了首都。莫斯科保卫战成为战争的转折点,苏联军民的决心也因此燃起了熊熊斗志。
最终,苏联的顽强抵抗加上恶劣的冬季条件,使得德国进攻受阻。虽然德国在战役初期一度占得上风,但随着战局发展,苏联逐渐恢复了优势。
如果斯大林早些时候能够警惕,并及时准备,苏联或许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今天我们看到的二战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斯大林的失误造成了苏联巨大的牺牲,但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只有保持常备的忧患意识,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灾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