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海域一直是风浪较大的地方,而近年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活动愈发引人注目。过去几年,日本海自的新舰船经常被称为“直升机驱逐舰”或“两栖运输舰”,但这些舰船的规模和设计,显然更像是航母。
日本海自的舰艇发展历程可追溯至90年代末。那时,日本开始建造大隅级登陆舰,旨在提升其跨海运兵能力。1998年,第一艘“大隅号”正式服役,排水量为8900吨,舰上甲板能够停放两架直升机,主要用于兵力运送。之后,日本陆续建造了第二艘和第三艘大隅级舰船,第二艘在2002年下水,第三艘在2012年加入舰队。三艘大隅级舰船的排水量均超过一万吨,飞行平台设计也相当符合航母规格。
进入2000年代后,日本海自加大了舰艇建设的力度。2009年,第一艘日向级舰艇“日向号”服役,舰长197米,排水量达1.9万吨,可以搭载14架直升机。2011年,第二艘舰艇“伊势号”也加入服役,其设计和规格与“日向号”类似。这些舰船设计较大,甲板宽敞,专门为反潜作战而建,但它们的飞行平台明显能够改装成适合固定翼飞机起降的场地。因此,尽管官方称这些舰艇为“多用途驱逐舰”,其潜在的航母功能也无法忽视。
到2010年代,日本的海自发展更为进取。2015年,出云级舰船“出云号”下水,排水量为2.6万吨,舰长248米,舰上甲板几乎占据整个船身,能够容纳28架飞机。两年后,第二艘“加贺号”也投入使用,规格相似。出云级舰船成为日本最大型的直升机驱逐舰,电梯井深,机库大,原本就是为了未来升级为航母而设计的。至此,日本海自手中已有四艘直升机驱逐舰,以及三艘大隅级舰,总共七艘大型舰艇,堪称准航母。
这些舰船的建造过程较为低调,合同层层审批,船厂的生产线不停运转。日本的军工实力强大,许多世界各国海军舰艇的零部件来自日本。尽管日本宪法限制进攻性武器,但他们巧妙地通过将航母称为驱逐舰,绕过了这一限制,依然能够在国际上进行军事扩展。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这种做法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日本是美国的重要盟友。
然而,日本海自的步伐并未停滞。2024年9月,日本海自宣布进行重大改革,自卫舰队改名为水上舰队,原有的四支护卫队群缩减为三支,每支都配有一艘直升机驱逐舰、一艘宙斯盾舰和两艘通用驱逐舰。多出的一艘舰船将被划归给两栖扫雷战队。到2026年3月,改革将全面完成,重点加强信息战和两栖作战能力。
2024年10月,日本的“加贺号”赴美国进行垂直起降试飞,验证了这些舰艇具备搭载固定翼战机的能力。同时,“出云号”也开始进行改装,计划到2025年8月接收首批F-35B战机。这些新型战机将专门配备给这些舰船。随着空中力量的增强,日本海自的七艘舰船的战斗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日本加强海上力量的背后,得益于其经济与军工的双轮驱动。防卫预算逐年增长,2024财年已突破6万亿日元,占GDP的1.3%。此外,日本还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联合军演,加强情报共享。尽管日本的海上力量扩展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但美国自己也开始意识到这种支持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2025年上半年,美日贸易再度波动。特朗普上任后,美国重新启动了关税政策。2024年7月,美国向日本发函,威胁将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钢铝铜产品的关税甚至高达50%。韩国方面紧急开会,承诺加速谈判,而日本则明确表示不接受美国单方面的施压。自从石破茂当选首相后,日本在对美谈判中的态度愈发强硬。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最终达成协议,将关税调整为15%,但日本需要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
尽管贸易关系紧张,但日本依然保持了出口船队的正常运作,汽车厂也未停产。这背后,海自的军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外交官在谈判时提出了舰队部署问题,暗示如果发生经济对抗,军事平衡可能会发生变化。美国情报机构分析后发现,日本的准航母已成为区域内的重要军事力量。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与日本的关系,意识到东亚的战略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日本海自的七艘准航母在实战中的潜力不容小觑。配备F-35B战机后,东海到菲律宾海的空中覆盖范围将大幅增加,形成一个广泛的空中防护网。美国认为,日本的海上力量已不再仅仅是辅助角色,逐渐成为独立的区域力量。尽管俄罗斯的威胁依然存在,但日本东亚的机动性已变得更加紧迫。
这对中国的周边局势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在东海渔业争端中,日本准航母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大了中国的战略压力。中国通过卫星和雷达进行24小时监控,坚守自己的核心利益,同时通过外交途径推动与东盟的对话,积极参与中日韩峰会,讨论经贸与安全问题。
然而,地区局势的紧张也带来了风险。摩擦可能会进一步升级,尤其是菲律宾海的巡逻力量增加,使南海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为此,中国推动了多边合作,加强了RCEP的经贸合作,力求避免军事冲突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