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中的吴敬中有着真实的历史原型。他曾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毕业生,曾在军统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军统临澧特训班的指导员兼情报教官、西北区区长、东北区区长及保密局天津站站长等职务。
与他类似,《特赦1959》中的刘安国的历史原型——文强,在八一南昌起义时担任贺龙领导的二十军第三师党委成员、少校连长。文强转变阵营后,担任过浙江中央警官学校情报参谋训练班中校政训员、参谋本部谍报参谋训练班政治指导员、上校参谋等职务,后来还曾任特务处驻上海办事处上校处长等职务。文强在1946年时就已晋升为中将,这时戴笠因坠机去世,文强感到既感激又遗憾,他曾回忆道:“戴笠与我相处十二年,虽然我从未向他求过官,但他一直信任我,把我的官职提升得比他自己还要高。”
吴敬中与文强早期同样都是我方重要的干部。吴敬中曾写过有关我党制度建设的文章,至今仍可查到。文强在南昌起义时的军衔,比黄埔军校时期同宿舍、曾打过架的元帅还高。而两人为何转换阵营,以及文强加入程潜和杜聿明的队伍后职务变动,尚无详细资料。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探讨:吴敬中在军统中的地位,是否与沈醉、刘安国,或者程一鸣相似?
吴敬中的显著特点有三个:首先,他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其次,他是一个“叛徒”;最后,他在军统担任过大区区长、省站站长,是个将军级的大特务。与《特赦1959》中的文强相似,吴敬中和文强曾在东北共事,但吴敬中的职位显然不如文强。由于军统的特殊体制,许多特务掌握监督调查权,戴笠虽为少将副局长,但其实际权力受到限制,军统的等级制度也体现了老蒋的权谋策略。
《潜伏》中的吴敬中,除了历史原型吴景中外,还能看到李俊才的影子。李俊才继任吴景中后,奉命执行潜伏计划,但他很快意识到“这个计划没前途”,于是带领团队自首。李俊才比沈醉早一些获特赦,他在1966年后成为一名农场小学老师,并最终当了副校长。
此外,《潜伏》中的吴敬中与军统将领程一鸣也有诸多相似之处。程一鸣与吴敬中一样,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后在“南昌行营调查课”课长邓文仪的指导下“叛变”,但实则是深度潜伏。他在军统潜伏多年,直至1964年才秘密回归,带回了大量绝密情报。
通过对程一鸣经历的推敲,我们可以理解《潜伏》中的吴敬中为何参与“海峡计划”。程一鸣先撤退到香港,之后又被任命为“反救军第十六路司令”和“情报局驻澳门少将组长”。与吴敬中相似,程一鸣的经历完全符合“假叛变,真潜伏”的特征。吴敬中被安排执行“海峡计划”,也可能借此隐秘任务潜入香港澳门。
因此,如果《潜伏》中的吴敬中与程一鸣的历史原型相似,我们就能解释他为何会如此深度潜伏,甚至可能早已识破余则成的真实身份。吴敬中是否发现了余则成的潜伏身份,可能通过他在行动中发现的种种细节。
最后,吴敬中究竟是“叛变”还是潜伏者?如果他深知余则成的真面目,究竟是如何得出结论的?这些问题,或许需要更多历史证据才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