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23位面这个架空的世界里,苏联没有解体,而是变得更加务实,形成了一个不同于我们现实时空的历史格局。在这个世界中,美国为了应对强大的对手和扩展市场,一直不惜与曾经的敌人合作。
冷战爆发后,美国迅速改变策略,重新扶持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尤其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的对抗不仅充斥着军事斗争,还牵涉到他们合作分裂英法的计划。进入70年代,为了削弱苏联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美国放松了对意大利的限制,让其重新获得航母。而80年代,为了牵制苏联,美国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目的明确——联合对抗苏联的扩张。
1123位面的冷战比我们这个世界的冷战更加激烈,因为中苏两国并没有完全脱离敌对状态,造成了美国更大的战略压力。为了更好地应对占据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提前决定放松对日本的限制,利用日本作为对抗中苏的强大力量。结果,日本在80年代初便拥有了类似轻型航母的鞍马级直升机航母。
1970年,日本开始建造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这艘舰艇能搭载较多的直升机,标志着日本海军迈向现代化。然而,榛名级的性能并不突出,相比于1964年服役的意大利安德烈亚·多利亚级直升机驱逐舰,其综合性能显得较为有限。榛名级排水量为4950吨,搭载三架海王直升机,但性能和意大利同类舰艇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不仅仅是日本,全球在冷战时期的直升机驱逐舰发展也相当活跃。1964年,法国海军的圣女贞德级直升机航母以1.05万吨的标准排水量服役,能够携带四架云雀直升机;1967年,苏联的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投入使用,排水量达到14950吨,拥有更强的反潜能力和更大规模的舰载机操作能力;1969年,意大利的维内托级直升机航母也开始服役,成为一种新的海上力量。
看到这些先进舰艇的建成,日本自然不满足于榛名级的表现。为了强化防卫能力,尤其是应对中苏的潜在威胁,日本在1970年提出了“航路带”构想,规划出一条日本海上的战略防线。这一构想为日本后来的舰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日本防卫省于1972至1976年间提出建造两艘大型直升机驱逐舰的计划。这两艘“领导直升机驱逐舰”计划排水量为8700吨,能够搭载六架直升机,重点增强反潜和防空能力。
然而,由于1973年中东战争带来的石油危机,日本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导致DLH计划的预算缩减。原本计划增强舰艇的防空能力,但为了降低成本,日本最终选择在防空系统上做出妥协。虽然DLH最终没有完全实现最初的设计目标,但它的反潜性能仍然得到认可,尤其是在日本面对苏联潜艇的威胁时。
最终,1977年,日本在美国的默许下开始建造首艘鞍马级直升机航母。1980年,首舰“鞍马号”正式服役,紧随其后的是“白根号”直升机航母。鞍马级的设计突破了传统直升机驱逐舰的限制,具备了较强的反潜能力,并能够搭载多种类型的舰载机,如海王直升机。随着舰艇服役后对反潜作战的高效支持,日本海自的反潜力量得到了极大增强。
尽管鞍马级直升机航母被认为是当时最先进的直升机驱逐舰之一,但随着80年代后期航母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反舰导弹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直升机驱逐舰逐渐被更加现代化的舰艇所取代。而“鞍马级”这一名称也在中国军事爱好者中引发了一些讨论,他们对于日本为何打造一款类似航母的舰艇充满了疑问。
这篇文章描绘的世界,是在历史的架空背景下,通过对当时技术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假设,展现出一种不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