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中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一场格外隆重的告别仪式,安葬的是一位名叫金友之的老人。很多人感到意外:他既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没有担任过高级别的官职,更不是劳模或英雄人物,按理说并没有资格长眠于此。那他为何能葬在这里?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18年,北京什刹海北岸的醇亲王府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这孩子便是清朝末代摄政王载沣的第四个儿子——爱新觉罗·溥任。载沣虽曾手握大权,却因优柔寡断,没能稳住清朝政局,最终让王朝覆灭。尽管政治上失败,但他心态很平和,清朝灭亡后索性回家带孩子。载沣共有11个子女,溥任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兄长们在近代史上颇有名气。大哥溥仪是末代皇帝,两度复辟却都失败,后来又成为日本人的傀儡。二哥溥杰也因娶了日本妻子而被世人熟知。相比之下,溥任命运更平稳:他没有卷入政治,也没有与侵略者有牵连。
小时候的溥任,生活条件优越,接受了良好教育。即便清王朝已不复存在,爱新觉罗家族仍凭借人脉与遗产维持着体面的生活。后来,随父亲几经迁徙,他在天津进入了外国人开办的贵族学校就读,视野更加开阔。1930年代,溥仪在日本人支持下建立伪满洲国,但载沣认为那是“胡闹”,不愿卷入其中。溥任也因此得以远离权力漩涡,走上了低调平凡的道路。
抗战与内战期间,溥任始终保持中立。他甚至改名为“金友之”,以此与清朝王公贵族的身份彻底切割,表示自己要做一个普通人。1947年,他和父亲在北京醇亲王府旧宅开办“竞业小学”,他担任校长,学生多为达官贵人子弟。新中国成立后,家族虽担忧产业会被没收,但政府与他们协商,购下王府作为学校校址,他们用所得的钱搬入新宅,从而避免了困境。
溥任并未因出身而停下脚步,而是继续以普通教师身份执教。退休后,他研究清史,潜心书画,并多次在海内外办展。因画技高超,加上特殊身份,他的作品广受欢迎。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爱心与节俭。1991年南方多地洪灾,他主动捐款救助灾民,还设立“友之奖学金”资助贫困学子。1998年,他一次性捐赠10万元给农村小学。生活中,他却非常朴素——住在简陋旧平房,买菜总挑处理品或特价货,出行尽量骑车或乘公交,从不浪费。正因如此,他被授予“首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称号。
2015年4月10日,97岁的溥任与世长辞。他的葬礼在八宝山举行,百余名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到场悼念,场面庄重而感人。
与兄长相比,溥任的历史更“清白”,没有任何政治污点。他淡泊名利,勤恳耕耘,甘于清贫,却心怀大爱。他的低调与奉献,使他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也让他理所当然地长眠于八宝山。
这样的一生,正是“低调做人,真诚待人,清贫奉献”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