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难民危机、俄乌冲突、高科技产业空心化……这一系列的事件都正在把欧盟推入新的困局。
数据显示,自从2010年以来,欧洲全球竞争力就连年下滑,而2024年,欧盟的GDP更是仅为美国的66%。
可实际上,让整个欧盟深陷系统性危机,这其实是美国80年的战略布局,而对于当下的欧洲,唯一能救他们的,只有中国。
“欧洲困局”,美国80年布局
欧洲多次试图走向独立和复兴,却一次次被美国战略性“按住”。表面上,欧美关系亲密无间,实则美国早已通过金融、军事、科技、资本等多重手段,对欧洲实施系统性锁定。
2023年,欧盟出口额同比下降6.5%,高科技制造业投资增速创近十年新低。
二战后,美国把控全球50%GDP、75%黄金储备,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美国管控全球金融的“利器”。美国通过复杂的汇率与资本流动规则,间接控制欧洲各国的经济命脉。
马歇尔计划虽然被包装成“援助”,但实际却要求欧洲全面开放市场、优先采购美国产品、接受美式贸易和政治规则。欧洲各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被迫签字画押。
北约的诞生更让欧洲军事决策权转交美国,欧洲军费与军队规模被严格限制,美军直接驻扎在欧洲大陆。北约的真正功能,是在分裂欧洲、制造对立、锁死合作。
美苏冷战期间,美国持续宣传“苏联威胁”,将西欧与苏联人为对立,彻底阻断资源、科技、市场的整合。
从此之后,欧洲内部精英开始分化,一部分成为美国利益的“买办”,另一部分如戴高乐等力图坚持独立,但都被体制和外部压力边缘化。
即便法国在1960年独立试爆原子弹,也未能摆脱北约控制。80年代的“尤里卡计划”力图打造欧洲自主科技体系,最终也因美国技术封锁而流产。
美欧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一场“锁死对手”的零和博弈。19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全面倒向西方,推行市场化改革、放开物价、裁军让步,甚至多次申请加入北约,却被美国一口拒绝。美国的目的是维持欧洲分裂,确保任何一个势力无法独立崛起。
1993年欧盟成立,当年GDP与美国持平。两年后,欧盟GDP首次超越美国。
欧洲跃跃欲试,1999年欧元正式发行,试图挑战美元国际地位。为了解决这个威胁,美国立即主导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78天内欧元暴跌近20%,1万亿美元资本流向美国。
欧元挑战美元的窗口期就此关闭,此后,欧盟GDP虽一度高于美国,但货币主权危机已埋下隐患。
进入21世纪之后,欧洲又陷入了危机连环套。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实现V型复苏,欧洲仿效却债务率爆表,希腊、西班牙等国爆发主权债务危机。
中东战争导致大批难民冲击社会体系,俄乌冲突让能源价格飙升。2024年,欧盟的汽车、奢侈品等传统产业苦苦支撑,新能源汽车、AI、机器人等国运级新兴产业全面落后。
阿斯麦、诺基亚、西门子等欧洲顶尖科技公司,无一能摆脱美国政策和技术封锁。关键决策权、市场准入、核心供应链,全部受制于美。法国、德国多次尝试组建独立的欧洲军事与高科技体系,均因美国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夭折。
而当下的欧洲要想实现真正的复兴,唯一的办法就是向中国靠拢。
欧洲自救屡屡失败,中国才是唯一“救星”
近年美俄谈判不再邀请欧洲,可特朗普政府还要求欧洲各国提高军费,认为欧洲已无力威胁美国。只要欧洲持续陷于地缘冲突、社会分裂、经济动荡,美国就能坐收渔利。
全球博弈风云变幻,唯有中国为欧洲带来了真正的“增量空间”。中国始终倡导合作共赢,推动共同和平发展。与美国、俄罗斯的零和博弈不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和高质量互联互通,将实际利益注入欧洲各地。
2024年4月,中欧班列已覆盖欧洲200多个城市,极大提升了欧亚大陆的供应链效率。德国杜伊斯堡依托中欧班列,成功转型为欧洲货运枢纽,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
法国杜尔日通过中国电子元器件,完成汽车配件制造业升级,2024年产值同比增长12%。
欧洲的困境,不仅是美国80年布局的结果,也是内部结构性矛盾与外部压力叠加的产物,单靠欧盟自身很难实现系统性突破。
美国与俄罗斯的博弈只会加剧欧洲的分裂与边缘化。只有中国,能够通过合作共赢,为欧洲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欧洲其实清楚,美国要的是资源和资本,俄罗斯要的是地缘与出海口,只有中国能带来“就业、增长、产业链重建”的真实利好。欧洲的答案,正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