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2月,毛主席来到南京视察,并准备前往中山陵祭拜。一路上,在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下,他走向陵墓大道时,忽然眉头微皱,对身边的江渭清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些树,怕是国民党当年种下的吧!”
江渭清立刻心领神会,郑重回答:“主席放心,我明白该怎么做了!”这短短一句对话,其实蕴含着深意。
毛主席初到南京
1953年初,毛主席乘坐“洛阳号”军舰抵达南京。这是他建国后第一次来到这里。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再加上抗美援朝战事紧张,毛主席日理万机,几乎没有机会亲自到地方考察。这次南京之行,他已年过六十,舟车劳顿之下难免疲惫。简单休息后,他便催促随行人员,按计划去祭拜中山陵。
在陈毅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登上南京东郊的中山陵。面对巍峨壮丽的陵墓,他心潮起伏。登上“博爱”牌坊台阶时,陈毅担心主席身体想上前搀扶,却被毛主席摆手拒绝:“不要紧,我自己走得很好!”
坚持走正门
抵达陵园入口时,警卫人员建议走新建成的侧门,并疏散游客,以便加强安保。但毛主席果断拒绝:“拜谒革命先烈,岂能偷偷摸摸?我是国家主席,怎能走小路?今天就走正门!”
说完,他昂首阔步进入陵园。广场上游客众多,看到毛主席亲临,纷纷惊讶不已,有人甚至揉眼确认。毛主席则微笑摘下帽子,向人群挥手致意。直到下午,他才进入祭堂,在孙中山先生塑像前献上亲笔题词的花圈,并肃立默哀三分钟。
中山陵的历史
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病逝,遗体最初安放在北京碧云寺。后来在宋庆龄等人的考察下,选定南京紫金山作为安葬之地。1926年1月,中山陵正式开工建设,建筑设计出自青年建筑师吕彦之手,寓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历经三年,陵墓竣工。1929年5月,孙中山先生灵柩自北京启程,由宋庆龄等人护送,数十万人夹道送别,最终安葬在南京。陵园台阶共392级,象征当时全国3亿9200万同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
毛主席的深意
祭拜结束后,毛主席登上陵园高处俯瞰南京城。他看到陵区内绿树成荫,而城内却灰蒙萧条、绿化匮乏。于是意味深长地问江渭清:“这里的树,都是国民党时期种下的吧?”江渭清点头称是。
毛主席神情严肃地追问:“那我们共产党为何不把绿化搞起来?难道还不如国民党吗?这件事必须立即抓紧,你要亲自负责!”
江渭清当即立正敬礼,郑重承诺:“主席,请您几年后再来看看!”毛主席听后,微笑握住他的手,这便成为二人之间的“君子之约”。
南京的绿色蜕变
自此,江渭清牢记毛主席的嘱托,带领全城人民植树造林,推动城市绿化。几年后,他已成为江苏省主要领导。当毛主席再次来到南京时,眼前的城市早已不复当初的萧条:街道绿树成荫,生机勃勃,宛如焕然新生。毛主席对此十分满意,称赞这场“绿色革命”卓有成效。
如今的南京,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毛主席当年的一句提醒,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的面貌,更留下了一份长远的生态遗产。
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美化环境的工程,更是一项造福后代的伟大事业。正如毛主席所强调的,只有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才能建设出真正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