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在中国知识界被视为“鹰派”的代表人物:外表儒雅,言辞却常常坚定强硬。他年轻时曾亲历周恩来总理逝世的那一幕,追随灵车从天津到北京的经历深深触动了他。十八岁时,他在心里立下誓言:要为周总理看不到的未来努力,让国家更强大。此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周恩来母校南开大学,并选择留校任教,把教书育人当作报效祖国的方式。
在南开大学的讲台上,艾跃进逐渐从一个略显腼腆的学生,成长为敢说敢言、富有感染力的教授。他的课堂风格既直率又接地气,擅长将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讲解,旁征博引、时有幽默,使原本枯燥的军事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许多学生为了听他上课早早占座,教室经常座无虚席,甚至有学生站着听讲。
艾跃进的言论常带有强烈的民族自信与警觉性。他在课堂上曾强调过中国必须具备强大的国防能力来维护尊严,这类直白的话语在部分场合被媒体截取后,引发了争议。例如有人把他讲到“消除军国主义威胁”的话语断章取义后上传网络,激起了大量批评。面对断章取义的传播,艾跃进并不回避,反而强调言论应基于事实完整理解,他也常教育学生:在讲述和传播时要诚实和负责,不应畏首畏尾。
艾跃进教学中常用的一个方法是通过情境营造来激发学生讨论。他曾在课堂上故意制造一个小插曲来说明“造势”概念:他当众指责一名同学玩手机,立刻让课堂气氛紧张,然后解释这正是他有意为之,用来示范如何通过氛围影响群体反应。这种教学方式既有表演成分,又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观察与判断。
他对青年人的期望非常明确:既要有学识,也要有担当。一次在北大讲学时,有学生问起本校出国留学人数,艾跃进并未被数字所迷惑,他反问:“出去了能不能回来为国效力?”并指出人才流失并非荣耀,而应看归国奉献的价值。这样的谈话让许多学生反思个人规划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艾跃进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他被确诊为胃癌,医生切除了他大部分胃部,学校建议他休养,但他仍心系课堂与学生。在手术后体力大不如前的情况下,他仍坚持补上落下的课程:有一次他连上十六天课,每堂两个小时,尽力把缺课内容讲完。即便在病痛中,他也常以平和的语气与学生讨论生死与责任,曾在课堂上坦言自己宁愿“死在讲台上,也不愿死在病床上”,这种表述虽听来激烈,但传递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对学生的期望。
2016年4月21日,艾跃进因病去世。他离世前对学生的嘱托是:不要只是怀念他,而要努力成为他,甚至超越他。他希望年轻人接过时代的重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
关于“鹰派”与“鸽派”的区分,艾跃进的立场代表了一种强调国防与主权的重要性。他曾指出国防是国家外交最有力的后盾,武器并非唯一本意的侵略工具,而是维护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条件。对此,他认为提升自身防御能力和保持清醒的战略思维,是为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障国家利益与人民安全。
无论人们如何评价他的风格与言论,艾跃进在许多学生心中留下的,既有严厉的教诲,也有深沉的责任感。他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高校课堂和青年教育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