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期,中国正处于国家最虚弱的时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两个邻国,日本和沙俄,它们的国力都逐步强盛,逐渐对中国的领土产生了觊觎之心。
日本的扩张计划是一个分阶段的“大陆政策”。他们的目标是首先占领朝鲜半岛,然后侵占东北亚大陆,最后控制整个东亚。日本把中国的土地视为其扩张的目标,而沙俄的计划则被称为“黄俄罗斯计划”。沙俄根据地图画出了一条线,连接中国东北的海参崴和西部的新疆乔戈里峰,计划将这一线以北的东北、蒙古和新疆都划入其势力范围,甚至连中国的藏区也列为目标。
这些计划无疑都是针对中国的。当时的清朝国力衰弱,而周边的列强们——尤其是日本和沙俄——都占据着地理上的优势,这让它们比英法美等大国更容易侵占中国的土地。然而,这两个国家的计划在实际展开过程中也产生了冲突。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日俄的扩张意图交锋,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
沙俄的扩张起步较早,他们翻越乌拉尔山脉,到达远东地区,并在这里建立了多个要塞。由于当地气候寒冷,沙俄不断南下,逐渐占据了贝加尔湖周边地区,甚至进入黑龙江流域。虽然这些地方原本属于清朝的领土,但沙俄与清朝的冲突早在1685年就爆发了,经过多次战争和谈判,双方最终在1689年和1728年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了边界。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衰弱加剧,沙俄趁机再次扩张。在1858年至1860年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使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落入沙俄手中。尤其是吉林省,原本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但被沙俄夺走后,这个省变成了内陆省,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悄悄崛起。1868年,明治天皇上台后,开始推动一系列改革,致力于增强国家实力。日本的目标是打破清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海上力量的争夺中,日本意识到,谁能掌握海洋,谁就能称霸世界。日本节衣缩食,发展海军,并通过自给自足来强化军备。
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日本的海军力量远超北洋水师,最终胜利的也是日本。通过这场战争,日本成功控制了朝鲜半岛,获得了进一步进攻东北亚的跳板。
接着,沙俄在1904年至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被彻底击败。这场战争之前,沙俄试图通过《中俄密约》加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但由于日本的强力反击,沙俄在1905年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承认了日本对库页岛南部的控制,并将旅大等地租给日本。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遭遇了重大挫折,东北的南部地区已完全落入日本之手。
然而,沙俄并没有轻易放弃其计划。1907年,沙俄主动与日本达成一系列协议,继续讨论如何瓜分中国的东北部和北部地区。可惜的是,沙俄未能等到这些计划实施的时机,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沙俄灭亡,苏俄的诞生为这场争夺战画上了一个问号。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俄宣布退出,成为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数。尤其是在日本看到沙俄退出后,急忙派遣大量兵力进入远东,试图趁机占领整个区域。苏联的远东利益在此时遭遇了日本的强烈挑战,双方在这一地区展开了新的博弈。
但最终,日本的远东扩张计划并未完全实现。在1922年,随着国际和国内的压力,日军不得不从远东撤退。此后,随着日本在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并扶植伪满洲国,苏联与日本的紧张关系依然持续。然而,苏联在1941年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暂时保持了和平。直到1945年,日本的扩张终于遭遇了致命打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不仅恢复了沙俄时期失去的土地,还在1945年与美国联合对日本展开了致命一击。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直接打击了日本关东军。最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彻底终结了其“大陆政策”的野心。
总结来说,无论是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还是日本的“大陆政策”,都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遭遇了各自的失败。虽然两国都曾试图侵占中国领土,但最终都未能实现它们的远大目标。而中国,虽然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