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6日,上级决定由曹里怀、王辉球、邝任农、薛少卿、梁璞五人组成临时领导小组,负责空军的指挥工作,其中由曹里怀牵头,处理空军的日常事务。 不过奇怪的是,空军司令员的职位空缺了一年多,最后却并没有任命曹里怀,而是选了资历较浅的马宁。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毕竟曹里怀不仅主持了空军的日常工作,而且也是当时副司令员中资格最老的一位,为何没能当上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空军司令部的副司令员共有多位:王秉璋、刘震、成钧、曹里怀、谭家述、常乾坤、徐深吉。可是在“运动”期间,刘震、成钧、谭家述、常乾坤、徐深吉等人相继受到冲击,离开了岗位。这样一来,副司令员里真正“老资格”的只剩曹里怀。
“九一三事件”后,上级任命五人小组管理空军,由曹里怀牵头。但仔细看就会发现,王辉球虽然是政委,但主要分管政治工作;邝任农兼任民航局局长,精力并不在空军;至于薛少卿、梁璞,资历更浅。所以,在这段时间里,空军的日常运转基本靠曹里怀承担。不过,空军重大事项还得向李德生汇报,由他来拍板。吴法宪被隔离审查后,虽然设立了空军领导小组,但始终没有确定新的司令员,这种局面一直拖了一年多。 到了1973年,上级才决定解决空军“无司令”的问题。原因在于,九一三事件后,空军整体受到很大牵连,机关和部队对空军原有领导缺乏信任。叶剑英元帅主持召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参加者包括马宁、王海、张积慧等。会上大家讨论谁能担任空军司令员和政委,普遍意见是希望从大军区调人来担任,而不是从曹里怀、王辉球、邝任农、薛少卿、梁璞几人中选择。叶帅也明确表示,空军司令员必须出自空军系统,但在具体人选上,不再单纯看资历。 最终决定由资历较浅的马宁出任司令员,傅传作担任政委,他们两人原本都在大军区空军工作。此后,空军副司令员调整为张廷发、成钧、邹炎、张积慧、曹里怀、邝任农、薛少卿几人,曹里怀的排序已经不再靠前。 再往后,马宁离开空军,由张廷发接任司令员。而曹里怀则一直在空军任职,直到八十年代才退居二线,逐渐淡出了领导岗位。 这一段历史说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选拔空军司令员不仅考虑资历,还要顾及信任和政治因素。曹里怀虽然资格最老,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走到最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