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位于江西南部的丘陵地带,正好处在赣、湘、闽、粤四省的交界处。因为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这里自古便成为北方南迁人群的重要落脚点。举世闻名的“客家文化”正是从这里发源的,如今全市有超过95%的人口是客家人,因此赣州也被称为“客家摇篮”。
然而有趣的是,作为“客家摇篮”的赣州,其市区却并不讲客家话,而是使用与普通话更接近的方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赣州市中心的章贡区,语言上是一个特殊的“方言岛”。这里的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听起来与广西的桂柳话很相似,也更容易被外人理解。至于为什么赣州城里会形成这样的语言环境,民间一直流传着多种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阳明剿匪”的说法。
据说明朝时期,赣南一带农民起义频繁。王阳明奉命前来平定叛乱,为了防止起义军混入城中打探情报,他下令赣州城内百姓必须学习官话,否则就会被当作叛匪。于是,官话很快在城内流传开来,并一直保留至今。
不过,这种说法也有疑点。毕竟赣州城周边都是客家话区,若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长期的使用需求,官话很容易被同化。单靠剿匪令,难以支撑语言流传数百年。
更合理的解释是:在明代,国家推行卫所制度,驻扎在赣州城内的官兵大多操西南官话。他们长期世袭驻军,并与当地女子通婚,逐渐改变了城内原有的客家语音环境。再加上古时城市有城墙围绕,与乡村相对隔绝,城里的官话得以稳定下来,逐步演变为赣州独有的方言。
到了民国时期,蒋氏家族在赣南执政,推行“新生活运动”。政府和学校都规定使用赣州官话,这让城里的官话地位进一步提升。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赣州官话仍是城里人的一种自豪感。它不仅成为区分城乡的标志,还在交流中带有身份认同的意味。城里人常用赣州话调侃乡下人,而乡下人则反过来戏称他们为“西瓜皮”,暗指滑头精明。
进入现代,随着城市扩张和城乡界限模糊,赣州官话逐渐式微。尤其近年来,赣州大力推广客家文化,公交车甚至增加了客家话报站。如今,真正使用赣州官话的,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河套”范围内,人口不足三十万。新城区居民大多讲客家话或普通话。与此同时,客家话因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曾经的“乡下话”反而成了许多人眼中的优势语言,赣州官话则被一些人嫌弃为“别扭”甚至“难听”,“西瓜皮”也成了对城里人的戏称。
面对这种濒危局面,当地政府和学界开始行动。赣州市社联和赣南师大文学院牵头,联合多个部门,开展赣州话的保护和传承。今年5月23日,赣州话保护与传承基地在市内两所小学正式揭牌,标志着赣州语言文化的保护迈上了新台阶。
赣州官话的故事,其实就是一段融合迁徙、军防、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历史。你对赣州官话还有哪些了解或见闻呢?欢迎分享你的看法。